王安石变法_王安石变法内容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6:01: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王安石变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王安石变法内容”。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9.(15分)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北宋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材料二

从仁宗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发生过暴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真宗时期中央财政状况如何?(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一、二所述现象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何影响?(3分)答案

(1)状况:中央财政处于亏空状态。(2分)原因:北宋对辽、西夏作战,耗资巨大;给辽、西夏两国付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央对各级官员贪污问题处罚不严,使中央财政大量流失、更加匮乏。(6分)(2)主要原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4分)影响: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同时采取一些惠农利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3分)10.(15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在王安石诸多的变法内容中,青苗法一直是变法派执意坚持,反对派坚决反对,争论最久、斗争最烈的法令。自熙宁以降,对青苗法一向有“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

——摘编自《青苗法之得失及其原因探略》

(1)材料一中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了说明?(2分)其理由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青苗法“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的理由。(10分)答案(1)收取利息方面。(2分)理由: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3分)

(2)“惠民”: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之时,贷钱于民,使饥乏者得解燃眉之急,它的推行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自耕农的贫困化趋势。(6分)“害民”:在青苗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乱摊派、逼迫百姓借钱的现象,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新法遭到了许多农民的反对。(4分)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才得以解决。……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责成范仲淹、富弼等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精贡举、减徭役等十项改革主张。

材料二 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检查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随着改革的推行,封建腐朽势力诬蔑范仲淹、富弼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在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到庆历五年初,宋仁宗终于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并扼要评析范仲淹的改革措施。(9分)(2)材料一、二表明宋仁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6分)答案(1)背景: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北方边疆受到威胁。(3分)评析:有利于提拔一批干才能员,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也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但其目的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必然招致腐朽势力的强烈反对。(6分)(2)初期励精图治,这是因为面对内外交困局面,想通过改革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完全退缩,这是因为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改革。(6分)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亦增加了岁币,增银l0万两,绢l0万匹。然后和议得以维持。给付岁币的名义,《宋史》说是纳字,《辽史》却说是贡字,未知谁真谁假。然即使用纳字,亦已经不甚光荣了。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聪明的王安石,吸取了范仲淹从政改入手陷入被动的教训,他的变法是从经济即“理财”切入的。

王安石理财,重点是贯彻神宗最关心的“富国强兵”。当然,王安石多次说过,他推动变法,是为了“摧制兼并,均济贫弱”,“凡此皆以为民”。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材料三

熙宁二年(1069)初春,变法开始。参知政事唐介反对新法,常与王安石争论。唐介看到神宗总护着王安石,气急攻心,竟至恶疮发作而死。

当时朝官们给五位宰相和副宰相编了一句顺口溜:“生老病死苦”。

“生”指王安石,生气勃勃锐意新法;“老”指宰相曾公亮,因年老精力不济,搞模糊哲学;“病”指宰相富弼,反对新法,称病不上班;“死”指唐介;“苦”指参知政事赵拤,每见一个新法出台,就叫苦数十次。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北宋中期存在怎样的社会问题?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什么?(6分)(2)王安石在“富国”、“强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案(1)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冗官、冗兵、冗费(2分)局面:积贫积弱(2分)根源:由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致(2分)(2)富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或募役法、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省兵。(2分)(3)原因:直接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一宋神宗的病死;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5分)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头会(kuixi)箕敛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年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如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11分)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2分)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分)

(2)免役法。(1分)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原因: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别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第6题【答案】(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第8题【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6.(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16题【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3.(2009·黄冈月考)根据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你所学的知识,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在理财方面,实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在整顿军队方面,他精简军队,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在教育方面,改革了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2)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毅然对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 黥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当时一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的评断,说他时刻盯着秦国不法的贵族子弟。材料二

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农民断粮逃荒。有人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上出现了彗星。一些人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材料三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 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效?

(2)材料二中的“人”主要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王安石采取的哪些主要措施导致他们不断攻击新法?(提示:答案需符合题意,请勿将其措施全部罗列。)(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顺应历史潮流;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法家思想的传播和

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秦孝公的支持。(2)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3)片面但有合理成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宋神宗支持不力;用人不当使变法派分裂等。

(4)学习两位改革家观察敏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应对形势、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勇于斗争,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改革的进取精神。 3.(2012·江西南昌一模)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哀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2: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材料3: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4: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别概括其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3)材料3、4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1从租佃关系的角度思考:根据材料2从增加国家收入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土地兼并加剧来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容易看出其结论。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材料共同点都是从王安石变法对地主阶级影响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1)目的:材料1,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2: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3)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1,基本肯定,材料2,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引导语:大家知道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的变法?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欢迎大家阅读!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解密王安石变法

解密王安石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引导语:北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变法失败是导致北宋灭亡得更本原因么?下面是相关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

王安石变法说课稿

王安石变法说课稿一、课标要求: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而本课的课标要求便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二、教......

下载王安石变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安石变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