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爱融入教育中 (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论文)
倘甸德著小学刘昌琪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育人工程。它与其它行业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存在着彼此之间感情的交流。因此,教育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是否将自己的“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而特殊学生更需要关爱。唯有爱,才能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唯有爱,才能修补他们心灵的困惑;唯有爱,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教育、不爱学生的教师教育学生会是一种什么结果,一种把教育当作完成任务,没有爱的教学活动会是一种什么情景。我认为:成功的教育,关键在于是否将“爱”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爱,懂得爱,学会爱。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爱是的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我们才会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工作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坚定的为教育工作奉献的坚定信念,才会有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爱,我们才会不计得失、不计报酬,默默地工作,才会摒弃一切名利,甘于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也正是有了这种爱,我们才会视学生如子女,将我们的爱全部都倾注在学生的身上。于是,我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我们不在乎待遇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我们关心的是学生的成长。可以说学生是我们的一切,工作是我们的一切。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有了爱的动力,我们能做到这样,坚若磐石,忠贞不渝吗?
其次,“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证。作为一个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而“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在很多时候不是靠说教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是靠自己师德去感化学生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往往是感性的。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楷模,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方法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具备高尚的师德也必不可少。我们现在已身为人师,回过头去看看教过我们的老师,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师,他们拥有多少文化,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多少。可他们的品行为人、工作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唯有德高,唯有爱,我们的学生才会得到好的陶冶。俗话说:“言传身教”,其实在许多时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然而,在师德中,对学生的爱尤为重要,爱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唯有爱学生,我们才会心中有学生,全身心地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才会听从你的教导。“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作为教育者,这是我们的同感。
那么如何将爱融入教育中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爱”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爱教育、爱学生,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目的。只有我们爱教育、爱学生,我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我们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我们,才会听我们的教育。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懂得爱。
其次,教师要将“爱”融入到对学生学习活动中,把“爱”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爱”只有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爱。把“爱”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爱,懂得爱。如教学《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等课文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懂得教师对他们的爱;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可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在科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品德的教学,启发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活生生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真实地让感受到爱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爱,学会爱。把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每一句鼓励的话,每个动作手势,每个眼神无一不传达着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正是通过这些形式传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的爱是平等的。我们要把爱平等地给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差生。在我二十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好学生个个教师都喜欢,给他们的爱自然就多一些,老师给予他们的是生活的关心,学习上的鼓励,将他们的缺点缩小,对他们总是鼓励多于批评。而对差生,尤其是品行坏的学生,老师们总是难以生“爱”,一提起他们,我们总不由自主地太多感叹,太多指责。对他们总是批评多于鼓励。我们甚至会说:“我们严一点是为他们好。”固然是为他们好,可给一点鼓励难道就不可以吗?或认为“这样的学生毫无希望,真笨!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永远当差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随他而生,伴他而灭。”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将会浇灭他们心中的一切希望。所以,教师给学生“爱”,重点应多给差生一点“爱”,他们属于学生中不被关注的群体。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这是我们关爱的重点。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注重他们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及时给予鼓励。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给予委婉地指出。对他们的成长要有信心,要给他们成长的过程。
总之,“爱”是我们教师师德的灵魂,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把“爱”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才能教育好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的温暖,懂得爱,学会爱,让爱充满人间。
第2篇:将信任和爱融入教育
将信任和爱融入教育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实小振东 屠孝平
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分享到了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发现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帮助孩子的教育事业中,是一种源自“真我”而奋斗的目标而乐此不疲。正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的:“人类刻苦勤勉的重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规定,以及人类的变革。”雷夫把听从心灵的召唤,把“师”字写到了最大。看到在自己的辛苦努力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他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即使在我无法思考的时候,这些学生所做的事情,依然能让我每天精神抖擞地提早到校。”读罢全书,我对雷夫老师的教育模式有了的认识: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源于信任
信任: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开学第一天,雷夫就与孩子们玩游戏,让孩子们从游戏中知道: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雷夫老师允许学生有原因的犯错误,但是不能破坏老师对他的信任。当然他也愿意给学生赢回信任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雷夫老师更加注重身教,像他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雷夫老师告诉学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地球也不会毁灭。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还没有弄懂这个题目,老师再为你讲解一次”。雷夫老师以热情的教育态度,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各色各样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想着让学生整齐无痕地统一步骤,规范好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能乖乖地听话。既然如此,前提条件是学生能主动地听老师的,那大多数情况,老师都会很严厉,让学生对老师有种敬畏感,从而不敢亲近老师,做出不规矩的行为来,那么,老师的目的也达到了。对比雷夫老师,他却“以信任取代恐惧”,让孩子能真心实意地相信他。也正因为孩子对雷夫老师的“死心踏地”,也让雷夫老师更好地开展“寻找第六阶段”的有效活动,激发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意识的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在于巧用资源
雷夫老师很懂得教授方法,让孩子懂得学习,他特别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学习。在他看来,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个高段语文老师,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师他做得更为细致:他从为孩子选择读本,帮助不会阅读的孩子,让孩子对阅读作出评估,以及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从小细节方面使热爱阅读的孩子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我们的教室有这样的行动口号吗?它应该有,应该成为每个孩子行动的目标,方向。一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教育,从儿童立场出发”。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将信任与爱融入教育,也是我读罢此书后,需更加坚定的信念。
第3篇:将生命融入教育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事业。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和个性成长;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教育生活方式的改进,这些都是教育“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体现。但是,我们的教育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呢?我们的教育离“以人为本”还有多远呢?
一、人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