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14 07:1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

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

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

【内容提要】

20世纪,身体问题在哲学以及社会学相关领域成为关注焦点和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工具。但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身体也失去了个体性、神秘性、诗性以及与终极意义相互接通的价值维度与意义功能,被理论化、结构化和政治化。肉身化叙事则与之相反,是我们反思身体转向的重要坐标。

身体转向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20世纪哲学的又一大转向。经过这一转向,身体在哲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相关领域中异军突起,既成为哲学的中心和焦点,又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这彻底扭转了现代社会表述自身的中心语汇,身体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激情、冲动、欲望、消费、性感、快感等成为时尚词语,支配着大众文化生活。与此相反,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灵魂、真理、理性等则随着理想时代的远去而日益苍白,失去往日的光辉。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身体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张扬着欲望的世界里,我们的影视生活、网络、文学、街头广告以及杂志等都在印证着这样的现实,这些现象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到身体转向这一哲学根源。

就直接原因而言,哲学向身体倒戈首先指向现代哲学的始祖——“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以及他开创的意识哲学。意识哲学隐藏着哲学贬抑身体的二元论传统。这个传统将人分为两部分——意识与身体,而意识占领着决定性位置,身体则成为意识与精神活动的障碍和干扰。但身心二元论并非从笛卡尔开始,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明确地称身体是“灵魂”的坟墓。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死亡事件——苏格拉底之死,并表明了对身体的敌意。他认为:身体对于知识、智慧、真理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信赖的因素,身体是灵魂通向真理智慧的障碍。“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也就是说身体带有欺骗性,是假的。柏拉图还认为,人的纯粹的思考的境界,应该完全由纯粹的灵魂来实践。这样的灵魂实践首先需要撇开身体以及与身体相关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等等。因为身体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烦恼、疾病、恐惧,都在不停地打扰灵魂的思考,而战争、利益和金钱等这些来自身体的贪欲也会搅乱灵魂的纯粹探究,并且遮掩知识。所以,柏拉图断定:“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总而言之,柏拉图认为身体的缺陷使身体不能在认知真理的工作中获得成效,因而,身体被他的身心二元论放置于较之灵魂不平等的低下的地位。

柏拉图哲学中身体与灵魂的对立,在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基督教神学那里得到发展。在奥古斯汀那里,柏拉图主义受到神学的改写,柏拉图的“理念”与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了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永恒的、不变的、自足的,也是绝对的,并且都是终极的善;而身体则是脏的,是罪恶的渊薮——必须屏除身体不洁的欲望才能使灵魂通向上帝。自此,身体便被作为反面教材来言说,以丑陋的、不洁的形象和声音而在场。

中世纪之后,神学开始衰落,经过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世俗景观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启蒙哲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带着人的理性重新归来,笛卡尔的意识哲学首当其冲。显然,启蒙哲学中,人被大写了,但是大写的部分仍然是理性、意识,而不是身体。因为,当时的启蒙哲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的理性战胜信仰的神性,其目标针对的是压抑人理性的神学残余,而不是解放身体[1](P201)。

但就笛卡尔而言,他仍然将心灵同身体分属于人的两个不同区域,并秉承了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古老传统,而康德的纯粹理性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则将人的存在理解为抽象精神和单纯理性。所以说,启蒙运动虽然将人从神的挟持控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理性的自由,但是并没有解放人的身体。甚至,身体在哲学中的处境似乎变得比以前更糟糕,因为身体在理性的革命中彻底消失了。这就是身体转向之前,身体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处境,这种处境也是身体转向这一哲学任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此身体转向开始萌生。

启蒙哲学发展到极致必然引起身体的反抗。尼采首先揭竿而起,他嘲笑笛卡尔和理性的机器,嘲笑身心二元论的哲学叙事和话语霸权。尼采拒绝“灵魂假设”,并且提出了著名的“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口号。尼采将动物性的身体置于哲学研究的中心,并且宣称一切“以身体为准绳”。“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几乎成为尼采身体理论的核心。尼采不仅开辟了以身体为中心的哲学的新方向,并且拥有了后来的一大批信徒。

巴塔耶、德勒兹、拉康以及罗兰巴特,直到后来的福柯,在尼采之后开掘了身体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发挥了身体在哲学中的颠覆性作用。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集中火力摧毁意识的主导地位和主体的霸权思想,将主体与身体的关系彻底颠倒:主体意识并非是身体的直接控制者,也不再是一个绝对自主的东西,在这一反抗过程中,身体取得了胜利,而主体被彻底击碎了。

理论从来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理论本身,而总是要越出自身的范围,转换为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实践。同样,身体转向在20世纪也不是单纯的哲学行为。除了我们在开始时提到的日常的社会现象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表明了身体的重要威力,那就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事件。1963年,一群波希米亚的自由艺术家和先锋派人士齐聚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度过了狂欢化的盛会。在那里,他们奇装异服,实践了大量的艺术行为——电影、广告、音乐、戏剧、舞蹈等,其中充满了各种狂放的身体行为。他们将身体作为现实政治掌控不了的一度空间,任意发挥着不同的政治想象和主张。格林尼治村的一切让身体变得显眼和惊世骇俗,很多理论家都注意到了这个事件。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程巍在《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中都对这场重要的事件做了分析。在他们看来,身体作为新的感性形式是对原有的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的挑战和反抗,并作为政治的想象性空间在原有的政治与文化之外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想象方式,从而实现了对原有政治和文化思想的颠覆[2]。所以,这场政治事件同时也可以看做身体事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只有身体在哲学转向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权力之后,身体才会在格林尼治村事件中如此抢眼,如此放纵,如此欢乐,影响才会这样不同寻常。

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层面,身体的这一重大转向都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形象。但是,身体转向建立起来的身体形象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它的理论化特征,即身体作为理论的工具被使用;二是它的欲望化特征,即强化和强调了身体欲望的各种形式,它们成为身体理论表述自身的重要特征和依据;三是它的集体化特征,即狂欢化特征,不管是艺术形式还是社会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狂欢化的特征形象,这一点与个体的行为相对立。在身体哲学的大力支持下,身体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后现代哲学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艰巨任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这个身体已不是人的身体,也不是真实的身体,它被理论利用、编写、篡改,被结构化了,被政治化了,也被肢解了。这些大写的身体被各种哲学理论和政治理论所利用,它们在更深广的意义上失去了身体本原的存在意义,而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被塑造成一种符号——理论的、社会的、政治的符号。它们都是属于一套话语和一套体系,被宰制、被消费[1](P16-17)。

所以,当身体从哲学中重新抢回地盘并且占据哲学的话语中心的时候,当它把灵魂连根拔起并且抛弃的时候,这个身体也是变形的身体,它失去了小写的细节,失去了灵魂参照。但是,身体越是失去作为灵魂的过渡和表达领域的意义,身体就越是成为性,成为物质。当身体在理论化和政治化过程中沦落为纯然的、赤裸裸的欲望身体时,身体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身体应有的个体性、神秘性、诗性以及与终极意义相接通的灵性维度和功能。当身体完全将灵魂、将终极意义的整体性抛除在身体范围之外,依凭这种理论生存着的人就必然要陷入欲望的片面存在或者单面存在的危险。正是出于对身体理论的这种反思,肉身化叙事才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肉身化叙事是一种写作形态和叙事状态,它突出了身体在叙事中的结构功能和意义功能。通常而言,身体作为小说的重要载体,大部分情况只是小说观念的一个载体或者附属物,是外部世界的被动反应和接受,身体本身没有意义。但是,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家莱维纳斯的说法,身体并不表达一个事件,身体本身就是一个事件[3](P68)。这里,身体就被赋予了精神性和存在性的重要意义,肉身具有表达存在意义的内在能力。所以,在肉身化叙事中,肉身不是外界的反应和接受,而是生成本身,是存在本身,是意义本身,是生命的本质性层面,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功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恶心》就是一个肉身化叙事的重要案例。“恶心”作为肉身性反应具有了存在性的启示意义,它标志了主人公罗冈丹作为一个孤独的存在者空无而荒谬的存在本质。当主人公面对世界和生活感到陌生和荒诞的时候,“恶心”便会从身体的中央弥漫开来,所以,当叙事中出现了“恶心”的时候,叙事实际上是在暗示我们——主人公的生存遇到了困难,存在陷入了困境。同样,流亡法国的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设置他的人物主题的'时候,也都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肉身性特征,比如特丽莎的“眩晕”、“呕吐”,托马斯的“胃痉挛”、“心肌梗死”等等,这些身体反应不是简单的生理反应。在昆德拉看来,这些都是人物的存在性特征,表示了他们与他者的存在性差异,正是在这些肉身性的特征中,叙事者结构他的叙事,而意义则在这些肉身性反应周围生成。

其次,肉身化叙事重新赋予身体以灵魂的皈依、灵性的维度。肉身化叙事是对肉身的个体在我性的重新凸现,它重新还原了身体原本应该具有的个体性、神秘性和接通终极意义的灵性维度,这就强调了肉身性的隐秘体验对于存在意义的揭示功能。这里的肉身是对现代性压抑身体的反拨,也是对后现代张扬的欲望化身体的反拨,是对身体的概念化、革命的、大众的、集体化的公共空间之外开辟出一个纯然属己的私人空间、生命空间、叙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建构出纯属私人的存在语境。这样的肉身无法被结构化和理论化,是最私己的个体灵魂与最私己的个体肉身缠绕陪伴在一起的生存状态。

再次,肉身化叙事呈现的是一种“絮语”式的文字状态。肉身化叙事中的文字,就像罗兰·巴特所说的“絮语”、“恋语”一样,是一些轻声的“念叨”、“低语”、“私语”。这些文字形成的个体存在方式是不可分解的、不能被结构化和理论化的,正是这些血肉化的生命空间呈现了存在的总体性意涵。因而,肉身化叙事是对每一个生存处境中的细微末节和转瞬即逝的灵魂振动进行再现和记录,再现和记录与存在特征直接相关的情绪性体验和肉身性反应。这种叙事表达意图唤回被现代观念中“是”什么的统一分类排除在外的不规则的生命感受,就像刘小枫先生在《沉重的肉身》中对现代个人伦理叙事所说的话那样:它“可以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偿抹去的自我”[4](P3)。也就是说,肉身化叙事关注的是绝对的个人叙事。

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规则的生命感受”这一概念。美国作家沃尔克·珀西——经常被看做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作为错误的隐喻》中记录了一段童年的往事: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和父亲在原始森林里长途狩猎,当时他看见一种奇妙的鸟,十分惊奇,于是问土著向导那鸟的名字,土著向导告诉他,那是蓝美元鹰。但是父亲纠正了他——那根本不是什么蓝美元鹰,而是蓝鱼鹰。珀西记述说,他仍然记得面对纠正时的失望心情。这种失望在于孩子想要的是面对世界震惊体验的唯一性[5](P65—66),而父亲的纠正以及在现代理性标准判断下的“是”什么与“不是”什么,则在标准化的归类中破坏了这种唯一性的生命体验。

因而,肉身化叙事把灵魂还给肉身,把肉身还给灵魂。灵魂不再冷冰冰,身体也不再赤裸裸。如果说身体的哲学转向为后现代哲学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和为我们建构新的世界视野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那么肉身化叙事则在身体经历了被理论化、集约化、革命化、.政治化之后重新恢复了身体的诗性整体,使我们的身体重新链结了灵魂与肉身的两个维度,重新变得可亲可近、可触可感。

第2篇:汽车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汽车检测论文)

现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简介: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和结构集成系统,其运行的载荷、路况和气候等工作条件复杂多变,运动的自然磨损和车辆振动等,会造成连接关系的变化。由于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的影响,汽车的技术状态将随行驶里程的增加而恶化,其安全性、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将逐渐下降,排气污染和噪声加剧,故障发生率增加。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对汽车的运行状态作出判断,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对策,则可以提高汽车的使用可靠性,避免汽车恶性事故发生,保证交通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汽车性能,提高维修效率实现“视情修理”,同时可充分发挥汽车的效能减少维修费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

1.人工深入诊断

人工深入诊断是指由诊断者利用仪器、仪表等诊断手段, 如发动机分析仪、扫描仪、万用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通用或专用设备, 对汽车故障进行诊断, 这种诊断方法, 除能对汽车作出是否有故障和故障严重程度的判断外, 还能对故障的性质、类别、原因及故障部位等作出判断。2.自我诊断

现代汽车的电控系统, 都配备有自诊断功能, 电控系统的ECU 具有实时检测电控系统故障的能力, 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 ECU 将储存相应的故障代码在ECU 的存储器中, 并起动故障保护功能, 确保汽车的运行能力、点亮立即维修指示灯, 提醒驾驶员ECU 已检测到故障, 应立即进行检查维修。自我诊断可利用诊断仪将ECU 贮存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 进行比较和分析, 并以清晰的方式(文字、曲线或图表)显示出来, 诊断者可根据这些显示出来的信息, 准确快捷地判断故障的类型和发生的部位。

3.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

计算机辅助诊断是指一种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分析功能基础上的多功能的自动化诊断系统。计算机还可通过配备的专用传感器接收诊断对象的其他机械系统的信号, 并配备有对这些信号进行自动分析诊断的软件,以实现状态信号的自动采集、特征提取、状态识别等, 并能以显示、打印、绘图等多种方式自动输出分析结果, 给出故障的性质、程度、类别、部位、原因及趋势的诊断与预报结果, 并可将大量故障信息贮存起来, 可随时通过人机对话查阅诊断对象的运行资料。

二.汽车转向系统检测与诊断

2.1传统转向系统:机械转向系统

2.1.1机械转向系统的组成用司机体力为转向能源,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转向操纵机构:转向盘、转向轴、万向节(上、下)、转向传动轴。(采用万向传动装置有助于转向盘和转向器等部件和组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转向器:内设减速传动付,作用减速增扭。

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摇臂、转向主拉杆、转向节臂、转向节、转向梯形。

图1 机械转向系的组成1—转向器;2—转向万向节;3—转向传动轴;4—转向管柱;5—转向盘;6—转

向横拉杆;

7—转向纵拉杆;8—转向节;9—转向节臂;10—转向直拉杆;11—转向摇臂

2.1.2机械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汽车转向时,驾驶员作用于转向盘上的力,经过转向轴(转向柱)传到转向器,转向器将转向力放大后,又通过转向传动机构的传递,推动转向轮偏转,致使汽车行驶方向改变。转向操纵机构是驾驶员操纵转向器工作的机构,包括从转向盘到转向器输入端的零部件。转向器就是把转向盘传来的转矩按一定传动比放大并输出的增力装置。

转向传动机构是把转向器的运动传给转向车轮的机构,包括从摇臂到转向车轮的零部件。

当转向盘直径一定时,驾驶员操纵转向盘手力的大小取决于转向系统角传动比的大小。

转向系统角传动比iω是用转向盘转角增量与同侧转向节相应转角增量之比来表示。其数值是转向器角传动比iω1和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iω2的乘积。转向器角传动比是转向盘转角增量与同侧摇臂轴转角相应增量之比。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是摇臂轴转角增量与同侧转向节转角相应增量之比。

对于一般汽车而言,iω2大约为1。由此可见,转向系统角传动比主要取决于转向器角传动比。转向系统角传动比越大,转向时加在转向盘上的力矩就越小,转向轻便。但转向系统角传动比大会导致转向操纵不灵敏。所以,转向系统角传动比的大小要协调好“转向轻便”与“转向灵敏”之间的矛盾。

汽车的转向,完全由驾驶员所付的操纵力来实现的,操纵较费力,劳动强度较大,但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路感性好、维护方便等优点,多应用于中小型货车或轿车上。

2.2 转向系故障诊断

机械转向系的常见故障部位主要有:转向盘自由行程、转向传动机构连接处、转向器等。

机械转向系的常见故障主要包括:转向沉重,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和转向轮抖动。

2.2.1.转向沉重(1)故障现象

汽车行驶中,驾驶员向左、右转动转向盘时,感到沉重费力,无回正感;汽车低速转弯行驶和调头时,转动转向盘感到非常沉重,甚至打不动。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转向沉重的根本原因是转向轮气压不足或定位不准,转向系传动链中出现配合过紧或卡滞而引起摩擦阻力增大。具体原因主要有:

①转向轮轮胎气压不足,应按规定充气。

②转向轮本身定位不准或车轴、车架变形造成转向轮定位失准,应校正车轴和车架,并重新调整转向轮定位。

③转向器主动部分轴承调整过紧或从动部分与衬套配合太紧,应予调整。④转向器主、从动部分的啮合间隙调整过小,应予调整。⑤转向器缺油或无油,应按规定添加润滑油。⑥转向器壳体变形,应予校正。

⑦转向管柱转向轴弯曲或套管凹瘪造成互相碰擦,应予修理。

⑧转向纵、横拉杆球头连接处调整过紧或缺油,应予调整或添加润滑脂。⑨转向节主销与转向节衬套配合过紧或缺油,或转向节止推轴承缺油,应予调整或添加润滑脂等。(3)故障诊断方法

以桑塔纳乘用车为例,先检查轮胎气压,排除故障由轮胎气压过低引起。接着按图2所示机械转向系转向沉重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找出故障位置。

图2 机械转向系转向沉重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

2.2.2.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

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又可称为转向不灵敏。(1)故障现象

汽车保持直线行驶位置静止不动时,转向盘左右转动的游动角度太大。具体表现为汽车转向时感觉转向盘松旷量很大,需用较大的幅度转动转向盘,方能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而在汽车直线行驶时又感到行驶方向不稳定。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的根本原因是转向系传动链中—处或多处的配合因装配不当、磨损等原因造成松旷。具体原因主要有:

①转向器主、从动啮合部位间隙过大或主、从动部位轴承松旷,应予调整或更换。

②转向盘与转向轴连接部位松旷,应予调整。③转向垂臂与转向垂臂轴连接松旷,应予调整。④纵、横拉杆球头连接部位松旷,应予调整或更换。⑤纵、横拉杆臂与转向节连接松旷,应予调整或更换。⑥转向节主销与衬套磨损后松旷,应予更换。⑦车轮轮毂轴承间隙过大,应予更换等。(3)故障诊断方法

造成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的根本原因是转向系传动链中—处或多处连接的配合间隙过大,诊断时,可从转向盘开始检查转向系各部件的连接情况,看是否有磨损、松动、调整不当等情况,找出故障部位。

2.2.3.转向轮抖动(1)故障现象

汽车在某低速范围内或某高速范围内行驶时,出现转向轮各自围绕自身主销进行角振动的现象。尤其是高速时,转向轮摆振严重,握转向盘的手有麻木感,甚至在驾驶室可看到汽车车头晃动。

(2)故障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

转向轮抖动的根本原因是转向轮定位不准,转向系连接部件之间出现松旷,旋转部件动不平衡。具体原因主要有:

①转向轮旋转质量不平衡或转向轮轮毂轴承松旷,应予校正动平衡或更换轴承。

②转向轮使用翻新轮胎,应予更换。

③两转向轮的定位不正确,应予调整或更换部件。④转向系与悬挂的运动发生干涉,应予更换部件。

⑤转向器主、从动部分啮合间隙或轴承间隙太大,应予调整或更换轴承。⑥转向器垂臂与其轴配合松旷或纵、横拉杆球头连接松旷,应予调整或更换。⑦转向器在车架上的连接松动,应予紧固。

⑧转向轮所在车轴的悬挂减振器失效或左右两边减振器效能不一,应予更换。

⑨转向轮所在车轴的钢板弹簧U形螺栓松动或钢板销与衬套配合松旷,应予紧固或调整。

⑩转向轮所在车轴的左右两悬挂的高度或刚度不一,应予更换等。(3)故障诊断方法

以桑塔纳乘用车为例,根据转向轮抖动特征,按照图3所示机械转向系转向轮抖动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找出故障部位。

图3 机械转向系转向轮抖动常见故障原因的诊断流程

三、结语[示例:熟悉某发动机或车辆某一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是故障检测诊断的基础,充分分析故障原因或故障可能存在的部位,借助于现代检测仪器和方法对可能存在的故障部位或元器件性能进行检测,并与车辆标准技术参数进行对照,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并排除故障,进而提高了车辆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效率,降低了车辆的维修成本。]

第3篇:转向系统故障诊断小论文

汽车转向系统转向沉重

故障诊断与排除

摘要

在我们驾驶汽车时常常会遇到汽车转向系统方向盘转向沉重的现象。汽车转向系统各个部分的作用、组成、主要构造、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同时提出了对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可行方案。本文就对汽车转向系统的转向沉重的故障故障进行解析,并且提出排除这些故障的一些方法,运用合理地诊断方法进行对转向系统的优化,从而提高汽车驾驶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关键词:汽车转向系统,工作原理,故障,维修

转向系统转向沉重分析

汽车行驶中驾驶员向左、右转动转向盘时,感到沉重费力,无回正感;当汽车以低速转弯行驶或掉头时,转动转向盘非常吃力,甚至打不动。

1.故障现象分析

转向沉重的根本原因是转向轮气压不足或定位不准,转向系传动链中出现配合过紧或卡滞而引起摩擦阻力增大,从而引起转向沉重。汽车在行驶中,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家电企业IT化 竞争从硬件转向软件

家电企业IT化 竞争从硬件转向软件((集锦4篇))由网友 “爱国青年罗一舟”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家电企业IT化 竞争从硬件转向软件,欢迎阅读!

篇1:家电企业IT化 竞争从硬件转向软件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电视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其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将更加凸显,重中之重是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日前,在“(第六届)中国数字电视年度盛典”上,被誉为“电视企业娘家当家人”的中国电子视像协会秘书长白为民再次呼吁企业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今年以来,智能化转型无疑成为国内电视企业博弈的焦点。海尔、海信、创维、长虹、TCL、康佳等企业也因为在平板化浪潮下掀起的智能化升级和网络化融合,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差异化领跑,还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不过,智能化转型引发的市场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有关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论文

有关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论文

摘要: 在科学技术论视野中,视点(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与方法(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是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进路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认知脚本,并组成一个关于科学的认知矩阵。认知矩阵刻画了科学概念的四种认知进路与三次转向,随着科学概念的延伸,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有内在相关性,并且是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关键词: 科学概念;视点;方法;认知转向

Abstract: Based on S&T studies, perspective (inside perspective & outside perspective) and method (descriptive method & normative method) are different co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直行与转向初二作文

直行与转向初二作文

倘若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希望这条轨迹是直行的还是会不时转向的曲线呢?直行与转向,选择就在那里,选择原本就存在着,就看我们选什么。

人生轨迹是直行与转向?我思考了一会儿,马上就给出了自己清楚的答案:转向的`。

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太简单不过了,直行的人生就是一帆风顺、没有波折,似乎从出生之日开始就已经面临了一个注定的结局。而且直行的轨迹没有变化,永远都是一个方向,一切精彩的可能都被否定一空,人生毫无灿烂可言。而会转向的曲线,你永远不清楚下一个转角会发生什么,会经历什么,人生也有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直到你最终明白人生的真谛。我想生命就是一个奇迹,倘若生命轨迹永远是一沉不变的直行线,那也恐怕违背了创造生命的本质意义。

生活当中的许多人,他们经历一时的不顺就灰心丧气、自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论文: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论文: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摘要: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忽略了媒体的作用。媒体并非只是科学传播的一个中介,媒介技术的改进、媒体自身独立性的增强使科学传播越来越受到媒体力量的牵制,并影响到科学传播的进程。

一 科学传播的界定

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所有活的有机体都有传播行为。而人类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创造和使用符号。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但对于什么是科学传播,国内外都存在争论,一般来说,科学传播至少包括下面一些范围内[1]

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团体之间的传播

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影响科技政策的人士之间的传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科学技术的伦理转向浅析论文

科学技术的伦理转向浅析论文

为了避免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风险和伦理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伦理转向反思。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力,这是对科学和人文的高度统一。继而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科技推动了伦理道德的发展,同时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发展也有阻碍作用。所以人们只有在发展的同时肩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的责任,重视科技伦理,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伦理观,推动科技和伦理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与人的伦理存在,科学技术与时代接轨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伦理道德,相反的,社会论文道德为社会服务的时候,也要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学发展的时候,要自觉地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科技人才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要讲究起码的社会道德,科技的发明创造要符合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身体转向与肉身化叙事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