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幽径悲剧说课稿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幽径悲剧》获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人性和时代的反思,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揭露问题更加尖锐,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学习烘托手法和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通俗、精练而又雅致的语言。
3)、探求悲剧的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领悟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三、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思维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去体会真、善、美的重要性,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本课共安排两课时)(板书:幽径悲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季羡林老先生在一年的新学期开始为学生看行李这个故事导入,初步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同时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悲剧?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语言学、佛教学、印度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作者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四)赏析美景
“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板书:藤萝)“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本文写悲剧首先揭示了悲剧主角古藤萝的美。
用圈点勾画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1-10小节,并分小组合作探究下列四个问题:
1)藤萝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2)幽径之美体现在哪些地方,这几节有何作用?
3)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古老美丽的藤萝的感情的句子,体会它在作者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4)为什么这株古藤萝能给作者那么多的安慰呢?
藤萝之美主要通过它的形色香声来表现,幽径之美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这部分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并反复朗读,找出相关语句让学生来体味幽径、藤萝之美,培养学生阅读原著、原文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去品读、美读课文,同时理解写幽径之美是为写藤萝之美作铺垫,是衬托藤萝之美的(板书:层层铺垫)。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感受悲情
阅读11~16小节,思考、赏析、探究两个问题:
(1)哭泣的藤萝
说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藤萝之悲并陈述理由。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藤萝被毁后的惨状的语句进行分析,特别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2)感作者之悲
作者在藤萝被毁后(板书;被毁前后),借助文字直接宣泄了自己的悲愤痛苦之情,阅读有关语句,体会作者深切的悲愤之情。
(三)挖掘主旨
(1)探讨造成藤萝悲剧的原因(抓住四类人的不同态度、情感来分析):
愚氓——无端杀害藤萝
伟人——决不会这样关心
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世
燕园中人——决不会注意
决不会关心
决不会伤心
(2)作者仅仅为藤萝感到悲哀吗?从文中找出印证你观点的语句并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组内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剧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无知,藤萝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3)本文通过揭露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意在表露作者的什么决心?
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本课探究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让学生体会浓墨重彩的描写和酣畅淋漓的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语文《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问题的提出、赏析,主旨的理解等使得学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富有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美读。教师先示范赏析一段文字。然后学生自由品味、自我赏析,最后推举代表交流。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破坏美、毁灭美的现象吗?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制止这些事情的发生?
(六)老师寄语
智慧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着一幕幕悲剧;
珍爱环境,善待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让悲剧不要在我们手中重现!
五、说板书设计
课文通过写幽径上一棵古老美丽的藤萝被毁灭的悲剧现实,引发人们对时代、人性的反思,抒发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谢谢。(板书:真善美)
后
前
毁
被
层
层
铺
垫
幽径
悲剧
真善美
真善美
藤萝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幽径悲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的悲剧,并懂得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习课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强烈的悲剧效果,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三、重难点: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四、教学方法:诵读赏析、自主探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上发生的一场悲剧,使得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之伤心落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理念:点明悲剧本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检查预习
1、本文生词的音形及成语意思,出示本文重点字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品味诵读
季羡林这位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哪有闲情逸致来关怀一棵藤萝的生死呢?他要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思想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季先生的伟大心灵。今天的课堂活动主要就是:“诵读”。(投影:诵读)
(设计理念: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这篇课文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的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立足文本,主体部分从诵读出发,主要分为读出美感、读透悲情、读清主旨、读得感受四个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
一、读出美感
1、欣赏藤萝的外在美。提问:本文中,“美”显然是指那一棵古藤萝,它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它的美?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明确:古藤萝美在形、色、味,课文第8段作了集中描写)
接着提问:这美丽的藤萝给你怎样的感觉?(如直上青云的气概、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等)这藤萝不仅秀美,而且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请大家自由朗读第8段,读出美感,感受藤萝生命的美。
2、欣赏藤萝的内在美。过渡:美不仅要讲究外在美,更要讲究内在美,也就是要美得有内涵,有品质。这棵藤萝品质如何,性情如何,请同学们到第14段找找看。归纳板书:真善美
3、理解作者对对藤萝的感情。提问:这株内外兼美的藤萝,作者赋予了什么感情呢?(学生跳读,归纳明确:如喜爱、“留恋难忘”、“顾而乐之”、依恋、“惟一的一点安慰”等)并要求齐读第10段,注意读出喜爱之情,读出依恋之情。
4、欣赏幽径之美,学习写作手法。思考课文为何不叫“藤萝悲剧”而叫“幽径悲剧”呢?它所在的幽径环境如何?(美)美在哪里?讨论探究开头用了大量篇幅写幽径之美,有何作用?
明确:写幽径之美是为了烘托古藤之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层层铺垫,以美衬美。明白: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深思感悟。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感觉、作者的感受,去领悟“藤萝”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这种感性化之后的理性认识不是由我教给他们,而是让学生结合语言信息、文本内容,用心去感受、体悟。)
二、读透悲情
1、了解藤萝被毁后的惨状及此时作者对于藤萝的情感。但是有一天,这棵为人间增添美丽、给作者惟一安慰的藤萝,无端被人毁了,作者是如何描绘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明确:第11段,如吊死鬼、悬、摇曳、微笑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赏析来突出悲剧效果。
2、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作者浓郁的悲情不仅表现在对藤萝的描写上,在其他语段的字里行间也表露得淋漓尽致。请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如果学生找第12段的句子,则追问:在你看来,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富有爱心、惜美、爱美等)作者把自己与所谓的“伟人”相比,反复强调自己是“没出息的人”、“渺小的人”,流露出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对“伟人”的鄙视)
如果学生找第13、14段的句子,提示这里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用古藤的哭泣描摹自己的悲泣之心等。
如果学生找第15段的句子,则通过比较三个“决不会”与四个“偏偏”的反复效果,感悟出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以及矢志不移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板书:维护
3、联系实际生活感悟。作者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痛悼之情,催人泪下。孩子们,假如你最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假如你最心中最美的东西突然离你而去了,你会是怎样的感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陈述)
4、再次朗读,感受悲情。团团的绿叶没有了,满满的花朵没有了,淡淡的幽香没有了,嗡嗡的蜂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只有万斛悲情,只有悲哀至极,只有投诉无门的悲愤。让我们一起朗读第13、14段,感受作者的悲痛、悲悯、悲愤。(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因此,我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加强诵读指导,使诵读更有效,使课堂对话的效度切实提高。)
三、读清主旨
1、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定和作者一样悲哀至极,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齐读文章14节最后一部分:“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作者表面是说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
2、联系背景,理清主旨。本文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经结束十五六年,季先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目睹花树也受到迫害,心中自然难过,但是更加难过改革开放后,人们仍不能珍惜美的事物,还出现“愚氓灭美”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写这出藤萝悲剧的深层用意,作者仅仅是批评愚氓之人吗?他是否对世人有所提醒有所警示?
(明确:警示人们要提高人文素养,不要重蹈覆辙。提醒我们要善待生命,关注自然,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板书:善待生命
关注自然
优化生存环境)
(设计理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用意,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读得感悟
1、这样的悲剧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同学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谁能说一说)
2、出示一组图片,这一幕幕场景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为了这些美的事物,为了人类自身,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古藤萝的口吻,用简洁的语言发出内心的呐喊,唤醒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吧!
(设计理念: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同时也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进一步升华。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20个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雅词2遍。
2、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熟读背诵。
3、运用描写、抒情、议论,丰富课堂练笔。
(设计理念:作业1为巩固基础知识,作业2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作业3的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进一步渲染悲剧氛围。)
(五)寄语
屏幕出示:“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 ——弥尔顿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八、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
藤萝
维护真、善、美
悲
警示:善待生命
关注自然
优化生存环境
第2篇:《幽径悲剧》说课稿
《幽径悲剧》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通幽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5、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6、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说明]教学目标1、2、3属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纬度”范畴;4属于“过程与方法纬度”范畴;
5、6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范畴。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以上几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辅相生、环环紧扣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的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幽径悲剧》。
●本环节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顺承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本环节运用“书写大比拼”这个活动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为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本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我补充了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荐观看中央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四)交流初读感受
●本环节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表初读感受,了解学生不受干预独立阅读文本所达到的思维层次,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让学生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本篇幅偏长,课堂上通篇阅读略显耗时,所以此环节要求学生扫读,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六)细节探究。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出作者对她的描述。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内容写的是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却是“幽径悲剧”。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对悲剧主人公的真、善、美认同,为以后的毁灭所带来的悲剧震撼奠定心理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载体和诱发悲剧感受的共鸣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使学生明白:
1、写幽径美是为了衬托藤萝美,写藤萝美是为了渲染藤萝悲剧色彩,这样一种层层铺笔的写法。
2、藤萝的悲剧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七)品味语言
1、自由品味
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2、限定品味
补充学生未涉及的重点语句。
●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来作答,内容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实现教学目标3。
(八)拓展写作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本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
[说明]本课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
(五)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六)——
(八)个步骤。常规流程:布置作业一般在课下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四、说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幽径美景—幽径藤萝之美—藤萝悲剧
说明:这一板书设计,既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也显示了全文结构和行文线索,提纲挈领,简洁醒目。
第3篇:幽径悲剧说课稿
幽径悲剧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幽径悲剧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幽径悲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
第4篇:《幽径悲剧》说课稿
《幽径悲剧》说课稿
《幽径悲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
第5篇:《幽径悲剧》说课稿设计
《幽径悲剧》说课稿设计
(1)导人新课:记的有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相信同学们学习了《幽径悲剧》这篇课文,一定会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详细情况见教案,此处略)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配任务。1、2组谈第一部分,3、4组第二部分,5、6组谈第三部分。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对文章某个句子或段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或感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感受深的句子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体验、见解或者由某些句子引发的联想……
生: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对这句话我的见解是,作者在这里把古藤萝的死亡写得极其悲惨。说明作者对古藤的悲剧极为同情,并对古藤萝的死亡表现出深深的惋惜。
师:这位同学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