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作者为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下面小编收集了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篇1: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学习本课,首先要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谋篇布局的特 点--“层层铺垫、反衬突出”;体会文章恰当的详略安排。
2.还要注意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通过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3.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和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主题。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一.注音:
潋滟()愚氓()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怯懦()虬干(摇曳()抖擞()万斛()蜿蜒()猬集()荆棘()诛伐()
二.解释词义:
1.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2.萧索:萧条冷落。
3.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
4.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5.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7.疾趋:快走。
8.焉知:哪里知道。
9.奈何:怎么办。
1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1.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12.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13.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14.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15.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6.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17.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8.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导入课文: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文本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的?
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3.作者写古藤之美的思路是怎样的?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明确: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烘托)
4.“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的是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写“悲剧”首先要揭示悲剧主角古藤的美,作者是如何突出地写古藤萝之美呢?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形、色、味、声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
5.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它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的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的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的笑容。
①“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6.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明确:悲哀至极。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8.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明确: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
2.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美好的意境不应该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国。
(2)如此风光,何日再现?
(3)把文学意境还给大自然吧!
(4)古人笔下美好意境,岂能毁于我辈之手!
(5)诗歌中地意境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现实中的美景是我们保护出来的!
点拨:可以从意境与现实的反差中寻求答案。
3.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示例:如何可以使自己显得有魅力,并且举止潇洒呢?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从内部着手使自己脱胎换骨。否则,再别出心裁的修饰自己的外表,也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篇2:幽径悲剧教案设计
课题:幽径悲剧
课时:
2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
1.推敲字词法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
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
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
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1.仿照例句造句。
(1)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仿句:
(2)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仿句:
2.“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3.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答:
(一)学习课文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
就描写来说,写幽径,写古藤,写藤萝被毁,无不尽展笔力,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特点和内在神韵。请找出精彩片段加以体会。
在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十分注重议论抒情,放纵情感潮水的奔流,请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
(二)体会文章加强悲剧效果的主要写法
1.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发相结合。
2.悲剧是美的毁灭,文章着力描写了藤萝的美,不但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藤萝愈美,藤萝的悲剧也就愈突出。
3.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文章也着力描写了藤萝被毁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使人欲哭无泪。
4.美被什么所毁灭,也关系到悲剧的性质及强烈与否。美丽的藤萝一旦毁于愚氓之手,这种现实,十分可悲,也十分发人深思。
5.对悲剧的气氛反复渲染,增强了悲剧效果。文章一方面写“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一方面反复抒发“我”的痛苦,就是对悲剧气氛的反复渲染,就是对被毁者的挽歌,对毁美者的遣责。
(三)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1.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
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奈何等
2.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
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
3.巧妙化用名家的诗句。文中许多词语都使我们想起一些名家的诗句。
①“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潋滟”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③“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4.从句式来看,多用对偶或一般整句
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作者是一位作家、学者,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这才写出这样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文章。有些句子全是口语,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怀情味在其中。
1.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示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2.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请你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
示例: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共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课文的三、四、五小节写景很有特色,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这样的写法,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写景短文,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能写出景物的特色来。
提示:既要写出你所在校园景物的特色,又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且要运用课文中以不同季节为中心的描写方法。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学目标: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幽径悲剧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幽径悲剧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内容要点,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能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出紫藤萝悲美之处。2学习层层铺垫的描写手法及作用。3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探求悲剧......
《幽径悲剧》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视它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以此来震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