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设计
一、目标要求
1.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难点音色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放音乐,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2.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想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3.作业。
第2篇: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2.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个小型音乐会,或播放一段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音乐视频,然后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样是一首曲子,我们怎么就能分辨出它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声音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乐音的三个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探究一下声音的三个特征,从而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探究活动: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按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探究内容,组织进行探究。做做:学生用橡皮筋或刻度尺或小锯条依次取不同的长度使其振动。(如图所示)
为了使该实验气氛更加的活跃,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真实的乐器器材,如二胡、吉它等,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想想: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最后总结结论: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教学说明:本实验是一个重点实验,由于探究之前学生还不知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还是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所以他们探究的可能较混乱,等他们探究片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2、响度 探究活动:
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②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③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使学生意识到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跟声源的振动的振幅有关,还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1)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
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2)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介绍: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通过让学生观察声波的波形图,初步让学生感觉到频率相同、响度不同的两列的波形区别,响度相同、频率不同的两波的波形区别,使学生知道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声波波形也是不同的。
[总结]乐音的三特征。
三、课堂小结
一、音调:由声源的振动的振幅决定。
二、响度:即音量
它跟声源的振幅和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三、音色:
1.不同的声音所特有的声音特色,也叫音品。2.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形状等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大约有以下几点:
1.以听声为主线,通过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乐音的三个特征。
2.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3.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3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
第4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和小灯泡额定电功率》复习
教学目标: 只知识与技能:(1)、知道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侧电动律的原理
(2)、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3)、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学会系统梳理相关知识,(2)、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喝酒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的电路图(课件展示)
教师讲述:此电路图学生非常熟悉,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此电路中涉及三个电学仪器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其次,此电路图能测量电学物理量和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而且,历年中考中涉及到的考题较多。
学生活动:分析此电路图,思考回答:此电路图能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