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26 07:12: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

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第2篇: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9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行人物评价训练。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3、继续巩固学生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学习课文过程中,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由表及里,聚焦中心

1、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有这样一个人物(出示文字——他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你们猜猜他是谁?(出示图片)

2、此人正是诸葛孔明是也!(PPT:诸葛亮画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特点?提示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

3、诸葛亮到底算出了什么?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4、默读自学。

二、品读探究,感悟“神妙”

(一)从知天时方面

1、(文中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2、引导体会“前后联系”

(1)“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课文中有没有相关交待?(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PPT: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算准了第三天四更天起雾)

(2)这就是诸葛亮,不仅预测到了哪天有雾,还精确到了具体时间。真是——(神机妙算!)

(3)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体会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4)自由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3、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天时)了如指掌。(板书)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诸葛亮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天气预报。这是从哪方面写出了“神机妙算”?(知天时)

5、总结写法:

(1)像这样,前面写诸葛亮料定三天必有大雾,后面果然大雾漫天。前面有所交代,后面有所照应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深入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学习方法。(板书:前后照应)

(2)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还算出了什么呢?

(二)善识人

1、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

2、出示第七自然对话: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重点体会“一定”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请同学们对比地读一读,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料定了他不敢出来,只能射箭。)

师:对于曹操诸葛亮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呀!(生:100%)

(2)他算得准不准呢?

指名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5、他为什么能算准呢?(知道曹操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我们再次利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你们真了不起。

6、此刻诸葛亮算到曹操谨慎多疑,一定不敢出兵。这是一种怎样地笑?(自信的笑)谁来读一读。

7、那他还是在笑谁?

(1)笑鲁肃:

A、鲁肃是帮助了诸葛亮的朋友,看到鲁肃吃惊,这是一种怎样地笑?(知道鲁肃忠厚老实,笑是对鲁肃的安慰。)(板书:忠厚老实)

B、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鲁肃的“忠厚老实”的?(借给诸葛亮船,不告诉周瑜)那他为什么不告诉周瑜呀?一定事出有因。(《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写到,鲁肃泄露了天机)

C、对呀,所以这才引出了周瑜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

D、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导语,您们直接读对话:

师:看到士兵们擂着鼓,呐喊着逼近曹营,鲁肃吃惊地问——

诸葛亮笑着说——

E、读得真不错,这下鲁肃心里一定踏实了许多。

(2)笑周瑜:(这是周瑜轻蔑地笑,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地笑。)

A、你还记得前文中周瑜的表现吗?

PPT: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师:军令状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三国》中因立军令状受到惩罚的故事你知道吗?——挥泪斩马谡)

B、在本文中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由此可见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板书:心胸狭窄)

C、此时此刻诸葛亮对周瑜是怎样的笑?(轻蔑的笑、嘲讽的笑——读出来!)

8、一个“笑”字,我们品味出了多少内涵,善于读出书中的深层次含义,善于读出言外之意,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本是一件险象环生之事,诸葛亮却如此

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9、诸葛亮了解自己的朋友,也了解对手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善识人。

(三)晓地理

师导:你还从哪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

1、谁来读读诸葛亮的借箭经过。

PPT: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教师边画示意图,边解释:当时是冬季,刮西北风,长江水流自西向东。去的时候是逆流而上,回的时候顺风顺水。你能不能替诸葛亮说说为什么如此安排路线?

(1)去是逆流而上,不着急,慢慢走。

(2)回来顺风顺水,快快走,曹军追不上。

3、小结:诸葛亮巧妙的利用长江两岸天气、地理的特点,真可谓上知天文,(生)下知地理!(板书:晓地理)

(四)巧谋划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在借箭之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很多的东西,还说自有妙用,到底有什么妙用呢?谁来读一读。

(PPT: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师手指PPT)就在这个示意图上,画出诸葛亮是怎样巧妙安排的?提示:小船可以用小的长方形表示。

3、诸葛亮这样安排妙在何处呢?让我们一点一点来看——(生回答)

(1)一字摆开,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3)掉头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3、同学们,还缺少了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擂、喊”——示意图还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来标注)(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使曹操不敢轻易出兵。)

4、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滴水不漏,恰到好处,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板书:巧谋划)

5、这一切周密的安排是什么时候想出来的?(立军令状时)

6、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什么词语称赞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板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三、课堂练笔,评价人物:

1、本文中4个人物,各有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色。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对他进行评价。我们首先要结合文意,用凝练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之后你要对照这个特点写出充分的理由,语言还要简练。诸葛亮的点比较多,你只需选择一个方面写清楚就行了。(出示ppt)

我感受到(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的。

2、写——读。

评价:笔墨不多,入木三分。

听了他的评价,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真乃神机妙算!理由充分,让人信服。

诸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你也是个智者!

你在用心读书,你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拓展

1、(出示一本学生的读书笔记,看着实投教师介绍)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还认真的做了课堂笔记。你看,课堂笔记不但可以用文字表述,还可以用示意图,画出自己的理解。不但可以记录看到的,还可以记下听到和想到的。大家看,课堂笔

记多丰富,多有趣呀!

2、关于诸葛亮和周瑜中间还有哪些斗争?想知道吗?预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如下篇回。

板书设计

顾全大局 神机妙算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19草船借.箭晓地理周 善识人鲁曹巧谋划心胸狭窄忠厚老实谨慎多疑知天时(图)

第3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汇总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