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术报告
1学术报告题目: 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作用
报告人: 严士健 教授
时间: 2011-11-19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会议报告厅
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的严士健教授是一位在代数、数论和概率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我们有幸通过这次报告领略到严教授的大师风采。尽管严教授已是80多岁高龄,但是他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正是由于数学与统计没有广泛地应用,所以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中。”在整场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严教授 神采飞扬,始终以清晰的思维和理性睿智的语言为我们阐述数学与统计的社会性和必要性,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共鸣。和我们畅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向我们展示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应用。
在谈及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时,他呼吁“其实各个领域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数学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严教授不仅培养了如陈木法院士等众多非常杰出的数学家,还十分关注和积极献身于我国数学和统计的教学和教育,和我们分享了他几十年里从事数学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在这场报告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科学家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还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奉献与执着。整场讲座条理清晰,又不失风趣,在场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受到了一次理性与智慧的精神洗礼,同时,再次深刻体会到“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并坚信“ 数学使人聪明、统计使人理性”,立志做一个聪明理性的人。
2学术报告题目: 微积分能挣钱吗
报告人: 吕克宁 教授
时间: 2011-12-01 00:00:00.0
地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
体会
2011年12月1号下午2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杨伯翰大学终身教授吕克宁老师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为重庆大学的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微积分能挣钱吗?”的专题报告。在众人的眼中,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没有任何价值的学科。但是听完此次报告后,就会改变人们的这种态度。其实,数学是很有价值的一门学科,在其他的很多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计算机及视觉,信息智能控制等领域。
在此次报告之前,吕教授在数学与统计学院会议室做了一系列的关于布朗运动下微分方程的混沌行为的学术报告。在这次报告中,吕克宁教授从微积分的起源及发展说起,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对微积分这一学术领域的形成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同时介绍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激起了同学们的广大兴趣。随后,吕克宁教授着重介绍了微积分在天体研究、人口学、电磁学、股票风险,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应用,解答了大多数同学关于学习微积分的实用性的疑惑。最后吕克宁教授以一个幽默诙谐的简短故事结束了本次讲演,同学们都热烈鼓掌并积极地于课下与老师做了交流。
吕克宁教授的个人魅力与渊博的阅历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他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讲解,也使得讲座格外成功。在场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并更加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术报告题目: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报告人:陈志明 研究员
时间: 2012-03-14 00:00:00.0
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陈志明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92年在德国Augsburg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10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项目“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陈志明教授是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唯一受邀做45分钟报告的国内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非均匀多孔介质流动问题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根据后验误差估计自动调整有限元网格,且具有最优计算复杂性,近年来得到科学计算领域的广泛重视。报告介绍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和后验误差估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电磁场问题和非线性对流扩散问题自适应计算方面的一些工作。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微分方程,但用计算机求解微分方程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有时候,为了把误差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需要进行上亿次的运算,这对一般计算机来说非常吃力。有时即便进行上百亿次运算,也无法把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为了减少运算次数、控制误差范围,显然,需要更好的求解方法。
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有三步:设计网格、在网格上将微分方程离散、解代数方程。方法的目标是极小化误差,使得网格模型的解最接近实际解。传统的有限元方法误差收敛速度太慢,因此即使对于一些简单方程,求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以常规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以后验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网格改进技术为核心,通过自适应分析,自动调整算法以改进求解过程。“从方法论角度来说,人们已经得到结论,自适应是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的最优离散方法。”陈志明教授说,在微分方程求解的有限元道路上,自适应已经是数学上能找到的“极限”方法了。
在报告中陈志明研究员着重讲述了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这也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说麦克斯韦电磁散射问题在民航客机和军用飞机领域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Helmholtz方程在石油勘探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陈志明研究员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为“非常重要和有用”。
4学术报告题目: 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
报告人: 李福安 研究员
时间: 2012-04-18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2年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福安教授来我院作了题为《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的报告。
李教授认为选择适当的文种撰写论文非常重要。尽管法国人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中国人则认为汉语奥妙无穷,甚至von Neumann都说汉语是诗歌的语言。但我们必须承认,英语是国际学术界使用最多、影响最大并被普遍接受的语言,所以最好用英语撰写论文。用中文发表的论文不可能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关注,中文版的刊物也不可能进入SCI。
一篇论文能否被国际性的学术刊物接受,最重要的是该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但英语写作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文字不规范甚至错误百出、逻辑混乱,那就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审稿人和编辑显然也会对作者的研究能力产生怀疑。英语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到论文是否能被录用。当我们学习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献,熟悉了本领域某个研究方向的现状以及普遍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自己新的见解和想法,解决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以后,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
了(可以先用中文写,再译成英文)。李教授通过结合自己长期在Algebra Colloquium任职的体会,介绍了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从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英语的语法、词法等方面,分析一些常见的错误。同时介绍了Latex排版中的 若干技巧。
通过李教授的报告,使广大师生深刻了解到使用Latex时的一些技巧。最后,李教授希望大家能在论文完成后再细心地检查至少5遍,使其完美,令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学术报告题目:Nash Equilibrium---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报告人:Lan Zhao教授
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时间:2012-06-07
本周末有幸听取了纽约州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任终生Lan Zhao教授的题为《Nash Equilibrium---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Lan Zhao教授主要介绍和讨论NASH均衡问题的建模,求解及其理论。并且以交通运输网络的流量均衡问题为案例,讲解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Lan Zhao教授又介绍了NASH均衡问题提出动机和一些发展历程,它是John Nash于1951年提出的博弈机制中的均衡问题及其理论,并使他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Alvin E.Roth, Lloyd S.Shapley 从应用的角度发展出了匹配稳定性理论,为此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数学家们从数学的角度致力于找到充分条件,保证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主要的做法在于把NASH均衡问题构造成变分不等式问题或者纳入互补理论,不但从理论上完善了NASH均衡点模型,更使求解均衡点的算法程式化,使得大规模博弈的求解成为可能。
Lan Zhao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此报告。使我们对NASH均衡问题以及它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给了我们极大的收获。Lan Zhao教授整个报告逻辑严密、立意深远、学术性强,给我们以极大启迪,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6学术报告题目: 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初步
报告人: 潘和平教授
时间: 2013-06-2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3年6月26日潘和平教授在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四楼会议室做了关于“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兼论智能金融与量化投资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学术报告。
潘和平教授是长江学者、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重庆金融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电子科大经管学院博导、曾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预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兼具财经科和理工科的科学技术训练和研发管理经验,专长于战略思维、数学建模与系统开发。目前他 重点研究“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并着力于研发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智能投资交易策略与系统。
此次报告,潘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与投资,从量化到智能化;
2、从信息战与总体战的角度看金融投资;
3、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圈层结构,包含了套利定价、经济均衡以及博弈均衡;
4、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数理形态,过程模型为随机动态过程模型,网络模型为复杂网络推断模型,仿真模型为计算实验仿真模型。同时,潘教授还展示了全球股指超级贝叶斯影响网络、任意频率外汇指数动态配置模型、外汇市场多尺度多步长预测、阴阳波动率与外汇交易机器人。
最后潘教授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了“潘和平交易生存三条最终法则”,即:
1:Do Not Overtrade:Start Small,Win your Right to Trade Big——不要过度交易:先小做,赢得你做大的权利。
2:Do Not Mi the Trend——不要错过趋势。
3:Avoid or Embrace the Volatility——避开或拥抱波动。
通过听取此次报告,对于我了解宏观金融现状以及研究趋势、方法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以后课题研究、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7学术报告题目: 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
报告人: George Andrews 教授
时间: 2013-08-0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3年8月6日上午10点半,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以及艺术与科学院两院院士、美国The Pennsy-lvanita State University的Evan Pugh教授George Andrews冒着炎炎酷暑不辞辛劳来到重庆大学,为数统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题为“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的讲座。
Andrews教授先是简短的回顾了印度的传奇数学家Ramanujan短暂而又令人称奇的一生,重点交待了Ramanujan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成长环境以及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并在英国著名数学家Hardy的引荐下顺利来到剑桥与其合作进行研究。随后,Andrews教授以一个浅显易懂的公里与英里换算问题出发,展示了Raman ujan所研究的连分式的威力。在转入另一个由Ramanujan所开创的研究领域——Mock Theta Function之前,Andrews教授简略的回顾了自己是如何在1976年重新发现了Ramanujan丢失的笔记本(Lost Notebook),并由此开启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Andrews教授与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Bruce Berndt教授合著的系列丛书《Ramanujan’s Lost Notebook》已经出版到了第四部,第五部也正在积极编撰中。
Andrews教授虽已75岁高龄,但是他不仅依然在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同时也一直担任着重要学科的教学工作。Andrews教授在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进行过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丰富的讲学经验和教学热情,让重大学子领略了大师风采。今天的讲座有点有面、深入浅出,在座的学生老师都听得聚精会神、饶有兴致。讲座后的提问时间,大家争相发言,享受与大师学术交流的珍贵机会。
8学术报告题目: 如何开始做数学研究工作
报告人: 杨乐 院士
时间: 2013-09-25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的讲座。
杨乐院士是著名基础数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
此次讲座主要包括引导研究生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包括如何选择研究项目、完善研究过程、获取研究成果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在座的同学认真聆听讲座并积极踊跃向杨院士提问,为自己的今后研究生求学过程做充分准备,在研究生路上有更好的收获,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杨乐院士的讲座也引发了在场同学对研究数学未知道路的好奇心。关于数学史的发展,数学史上一直没有被破解的难题;关于数学的趣味,无不让整个讲座充满愉悦,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杨乐院士也强调了一个问题,数学家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天资,更多的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思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他告诫同学们一定要用汗水才能换取最后的成功,只有努力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虽然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听取的这个报告,但是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学研究,做任何工作都要像杨院士说的那样,不能靠自己的天资,更多的要自己的努力、创新。
第2篇:学术报告
为积极响应国家“两减”政策,为植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昆虫防控上拓宽视野,我院邀请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从事抗虫基因研究的李华荣博士在12月7日下午3时做了题为“RNAi for Insect Control”的学术报告。此次交流会议由校长助理、农学部部长王进军教授主持,向仲怀院士出席了此次报告会。
首先,李华荣博士对RNAi在WCR(Western Corn Rootworm)防控中的概况做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研发RNAi防控WCR的过程以及重要成果。他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RNAi防控中WCR中,长片段的dsRNA起了重要作用而并非小片段的siRNA。接下来他又证明了RNAi在WCR中是系统性的干扰,而并不会结合内源RNA进行扩增。这两大重要发现在为接下来的利用RNAi转基因技术防控WCR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交流环节中,听众与李老师就RNAi防控技术是否会产生抗性、长片段dsRNA在杀虫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以及开发新转基因作物在安全评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Jean Kallerhoff教授在34教4楼报告厅进行了以“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es:a major challenge in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face environmental iues”为主题的报告, 阐述了理解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是面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以及植物在自然环境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此次学术交流吸引了众多农学专业老师同学的参加,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同讨论了相关问题。主讲人关于重金属环境对植物的整体胁迫反应问题的阐述,启发了农学实验科学转向整体实践成果的思潮。
下午4点半,我院邀请Jean Kallerhoff教授和Sovan Lex教授进行法国图卢兹大学留学信息交流。通过教授幽默的语气和言语中夹杂的零星汉语,使整个交流氛围异常轻松。其中浓郁欧洲文化底蕴、雄厚科研实力、法国南部图卢兹优美环境和诱人的留学生项目(ENSAT Campus)吸引了很多有留学意向的同学。Sovan Lex教授以谚语“学在图卢兹,赚在里昂,玩在巴黎”结束了留学介绍,随后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两位教授交流。整个留学学术信息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2014年11月19号上午九时,应我院何林教授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副教授Thomas Van Leeuwen来我院四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From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mode of action: on overview of spider mite resistance research(从抗性机制到作用模式:螨类抗药性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授及青年教师们,以及全体13、14级研究生同学听取了此次报告。
Thomas Van Leeuwen副教授主要从事重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机制研究,特别是在杀螨剂毒理学与农业害螨抗药性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次报告中,Thomas副教授以其团队开展的实验及实验成果为载体,就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在两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作用下,抗药性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讲述。详细阐述了螨在线粒体基因组、P450等抗药性和解毒突变位点的差异表达。报告完毕之后,我院部分师生针对自己感兴趣和有疑惑的地方与Thomas副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后,Thomas表示很高兴来到中国,来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和交流,欢迎各位同学前来探讨问题、交流想法。
10月10日晚上七点,我院“硕博论坛”之“生物化学通讯研究及其应用”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肖伟副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和部分研二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研会学术部部长严伟主持。
在本次论坛中,肖伟老师围绕论坛主题给我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的怀疑批判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肖老师饶有兴趣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近七年国内国外的研究生活,过去以昆虫信息素的化学通讯研究为主的科研经历和现在以桃柱螟对信息素增效烯烃的感受方式以及新一代性诱剂开发为主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他讲的科学生活化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研究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其次,肖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到研究生应该培养一种怀疑批判的科学意识,科学生活化之后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后,肖老师认真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园艺研究所邀请,谭老师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加拿大进行访学,调查加拿大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探讨防治策略。此行中,谭老师深感生物入侵危害的严重性,特将此次行程中的见闻感悟以及国外在入侵植物方面的研究分享给大家。在这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研究中,谭老师一行共调查了温哥华、里士满、本拿比等多个城市的168个地方的入侵植物现状。调查结果中记录了36种外来入侵植物,拍摄入侵植物的特征,采集保存标本。同时,谭老师将这些植物的越冬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共有植物生长、种子、根系存活等在内的五种越冬方式。最后,谭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管控外来入侵植物。报告结束之际,谭老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警醒我们加强生物安全的意识。
外来入侵植物也被称作“超级杂草”,不仅可以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产生活,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而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为传播,人为有意引进和无意携带,并且一旦入侵很难根除。对于入侵生物,“防患于未然”是很好的管理策略。所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物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2014 年11月20日上午9点,在植物保护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美国嘉吉公司植物病理学家陈宇博士应邀为我院做“油菜病害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植物保护学院病理专业教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会议由青玲教授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陈宇博士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影响油菜种植的条件,包括天气状况、病虫害、种植制度、病害、化学药剂的使用等。再主要从加拿大油菜生产状况,加拿大和世界油菜的病害问题,他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在我国重要的两类油菜病害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重点讲述了油菜病害的研究进展,列举了油菜立枯病、黑斑病、霜霉病、白锈病、根肿病、菌核病等油菜常见病害。同时,陈宇博士着重介绍了在加拿大最严重的油菜黑胫病(Blackleg)的发病规律、病原物的循环史、防治策略以及筛选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问题。此外,陈宇博士还介绍了在我国发生的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
陈宇博士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关于油菜病害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油菜病害的认识,同时我院肖崇刚教授结合他的多年研究成果为我们补充了很多油菜根肿病的知识。最后,衷心感谢陈宇博士不远万里来我院做的精彩报告。
2014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在学院四楼报告厅,中国农业大学范在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玉米病毒病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校科协、植物保护学院、柑橘研究所共同主办,报告由青玲教授主持。植物病理专业教师以及2013级、2014级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范在丰教授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与植物的互作以及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本次报告,范在丰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几种主要玉米病毒病以及它们的病原病毒和传毒媒介,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一般由灰飞虱传播、矮花叶病(甘蔗花叶病毒、蚜虫传播)、致死性坏死病(种传病毒,危害大)、褪绿斑驳病等。之后,范教授介绍了几种与植物病毒互作的玉米因子,着重讲解了ElonginC因子和VDE因子在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玉米过程中的作用。范教授将玉米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病毒病防控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病基因敲除技术的全新防控病毒病的设想,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最后,在场师生和范在丰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对报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谢甲涛副教授于34教二楼大会议室作了关于核盘菌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余洋老师主持,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的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报告。
谢老师从核盘菌及真菌病害的概念、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多类病毒性质应用、核盘菌病毒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研究。报告内容详实、深入,应用历时数年的大量田间数据阐述了核盘菌真菌病毒作为防治田间多发真菌病害的优势和前景。在交流过程中谢老师分享了一些实验心得:第一,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科研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核盘菌作为一种寄主范围极广,侵染十字花科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其内部寄生病毒,对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半,植物保护学院“硕博论坛之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申光茂老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首先,申光茂老师围绕“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在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申老师开讲便提出“论文的内容是通过实验做出来的,但做什么内容是看文献看出来的!”这一独到见解,阐述了文献的重要性。申老师强调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结果部分是阅读的核心,必须做到精读、细读,而对于讨论部分则“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最后,申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在论文写作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使同学们的学术技能得到提升,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篇:学术报告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没有优质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因此,要使新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不仅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话题和主要发展趋势,同时也应是我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方向。下面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与各位交流如下。
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教师培训和发展必须贯穿其专业生涯始终。要改变高学历就是专业化的片面认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教师就必须要在自身的职业岗位上执着努力。必须打破传统的划一型、封闭型、理论型和终结性培养模式,开放培养体系,实现教师培养模式的
第4篇:学术报告
研究生参加报告整理
感谢:陆超同学悉心整理的网页数据与内容详情
1报告题目:雅沪高速公路桥梁的技术特点 主讲人: 庄卫林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时间: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 地点: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 内容:2013年12月15(周日)下午3:00,庄卫林教授在重庆交通大学南岸校区20311教室举行了关于雅安到沪沽高速公路及桥梁的技术特点的学术报告会,我院有向中富教授、郭增伟博士、刘小会博士等老师参加,教室里座无虚席有一百多名同学前来听讲。庄卫林教授是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直从事桥梁的设计研究工作。曾主持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第5篇: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心得
姜泽苗12121498
今天有幸在电气楼会议室聆听了徐隆亚教授的“基于SiC和GaN功率器件的最优拓扑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专题学术讲座,受益匪浅。
徐隆亚教授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终身正教授,高性能电力电子研究中心主任和智能电网中心副主任,IEEE FELLOW,曾担任IEEE/IAS工业应用学会电机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IEEE电力电子学报副主编,现为IEEE/IAS工业应用学会执行委员。徐隆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变速驱动器和变速发电系统,及其在航空、汽车、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美国GE、GM、Boeing、Ford等各大公司承担科研项目三十余项,获得优秀科研启动奖、教授级杰出科研成就奖等5项荣誉奖励并拥有4项美国专利,发表近200篇IEEE学术论文。
通过本
第6篇:学术报告
英语专业学术报告
学号 20084660班级 英语08-07姓名 何云飞
日期 2012年 4月
日 30
报告1
讲座题目:袁佩清_日本文化 1
讲座人:袁佩清
讲座内容概述: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个人收获:
最初对日本文化的一点了解应该是从小时候看的一些打仗片所了解的,那是最多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和《敌后武工队》等等,痛恨日本对我们的侵略和军国主义的野蛮屠杀。即使现在我的这种态度也没有改变,也希望他们能反思自己的侵略。但随着读书生活的开始,我也对日本文化了解多了一些。我们一个研究东方文学的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目让我们看,其中就
第7篇:学术报告
央视资深记者李煜晨做客“文字斋”名家讲坛
2007年9月24日,央视资深记者李煜晨应邀来到文新学院文字斋,给学子深度解析了调查性报道的各种技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称赞。
李煜晨把调查性报道分为常规性调查报道、暗访、卧底等三类,结合大量的亲身经历,分别讲述了各种类型的具体操作。其中谈到了在传销组织卧底时的经历,重点讲述了卧底时说话的细节、灵机应变的能力,险象环生的情节让同学们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他敏捷独到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文新学院杨尚鸿院长高度赞扬了李煜晨在常年的新闻报道中所坚持的求真、严谨的作风,并希望同学们学习他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李煜晨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资深记者,中央二台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总撰稿,2001年,被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