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版七年级)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0 07:02: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认为枯燥的灌输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只有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才能让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看画说演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看一看,画一画,激发情感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春天,相对应的德育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只是依靠教材,学生很难形象地感受春天的美。因此,我上网搜索了有关春天的美丽图片展示给学生看,有冰雪融化的画面,有百花盛开的画面,有百鸟争鸣的画面„„孩子们一下子被春天的美景迷住了,对春天充满了向往。课外,我及时把孩子的情感进行延伸,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春天,再用手中的画笔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热爱春天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说一说,演一演,明理导行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个个就像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索取家人的关爱,却不懂得体贴、关爱家人。结合这个现象,我紧扣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育主题“关爱家人”进行说一说、演一演,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怎样和家人相处,懂得要尊老爱幼。如,教学《看电视》一课,我让孩子们扮演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孩子们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家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谦让。教学中我还参插了两分

钟小品《抢电视》,短短的哭抢电视情节让孩子们捧腹大笑。我问孩子们笑什么?有什么话对那位抢看电视的小朋友说?有的孩子说:“那个小朋友太不懂事了,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还不懂得礼让爸爸妈妈。”有的孩子说:“为了抢看电视坐在地板上哭,实在太丢脸了。”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那么辛苦,我们应该把电视让给他们看。”„„接着,我把话题抛给他们:“你们家怎么看电视的?你觉得今后怎么做会更好?”孩子们在说一说、演一演中明白了怎样关爱家人。

三、课外实践,记录体验,以行促行

德育的目的是促进良好的行为。为此,教学中,我努力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以行为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课,除了让孩子演一演之外,我还让他们亲手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把自己所做的事,家人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告诉老师。孩子们很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说:“今天晚上,我帮爸爸妈妈盛饭。爸爸妈妈高兴地说:‘儿子长大了,懂得关心人了。’我听了,很高兴。”有的孩子说:“我帮奶奶倒了一杯热开水。奶奶夸我很乖。我很开心。”有的孩子说:“吃完晚饭,我帮妈妈收碗筷。妈妈说我真能干。我可开心了。”„„看了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我心中充满了欢喜。我及时展示了孩子们的小日记,毫不吝啬地夸奖了他们,让他们再一次体会到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从而激发孩子主动为家人做事情的意愿。

四、家校配合,以大督小,以小促大

要想让孩子的良好行为持续发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此,我在进行单元教学前总会在班级QQ群里告知家长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提出需要他们配合的方面。这样,家长就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有的放矢。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我告知家长“本单元的教育主题是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重视环保。希望家长督促孩子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浪费水电等。”几天之后,我对孩子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他们的话让我惊喜——“我妈妈以前洗碗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水哗哗地流,现在都不会了。”“我如果不待在房间,就会把灯关掉。”“我洗手时会把水开得小小的。”“妈妈洗完衣服的水都会留起来冲厕所。”„„有了家长的配合与督促,孩子们不断往好的方面发展。而孩子良好的行为同样也在不断地促进大人更好地以身作则。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枯燥的灌输肯定激不起学生的情感,只有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才能让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2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心灵驿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对学生的批评技巧

榆中县周前学校乔华

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但在现实的教师批评学生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认为批评就是“挑毛病、找错儿”。带着这种观点,在批评学生时,常常采用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至酿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

一、寓批评于身教中

教师的行为原本就是学生的风向标。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形象。

来自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我班的教室除了一日三次的打扫卫生之余,教室里还是经常看到垃圾,有废纸、食品袋、笔芯等。多次的教育几乎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余,采用了班干部监督和扣分制,结果在一段时间内有了一些效果,但不久之后又“涛声依旧”。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看不过去,便自己弯下腰捡起了废纸,旁边一位女同学马上就帮我一起捡了。我突然得到启发,以后经常主动去捡班里的垃圾。渐渐的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了,那些有乱扔习惯的同学也感到不好意思,渐渐地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可见,教师的行为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批评方式。

二、寓批评于关爱中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比如看到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玩篮球,打破了窗户的玻璃,还差点打到了同学,如果此时教师不问具体情况,张口就训斥学生:“你总是违反校规校纪,做事莽撞,惹是生非!”这种斥责式的批评,学生一般难以接受。如果,此时换一种方式,对学生说:“教室的走廊上场地小,玩球很危险,不但容易伤到别人,同时也会容易伤到自己,还会给同学的行走带来不便,你课间喜欢运动是好事,老

师希望你选一个能尽情玩又不会有太大危险的地方,好吗?

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会认为教师完全是为自己和同学的安全考虑,自然会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

三、寓批评于尊重中

处在初中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中应注意把握批评的尺度,才能收到批评的效果,反之,不仅没有效果,甚至会激化师生的矛盾。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不能随心所欲和信口开河,尤其不宜在大庭广众的课堂上和异性面前指名道姓批评学生,令其尴尬和难堪。批评中更不能咒骂、讽刺、挖苦学生,不拿学生非原则性的个性习惯做文章,不宜过早下断结论,要采取平等、商讨的态度,多用揭示语,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认识自身的问题。倘若教师在批评中果真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学生也会很尊重你,乐意接受你的批评,这样的批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寓批评于激励中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有伤自尊心、令人泄气的批评则会让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有一次,我接任了一个比较乱的班级,其中有一个特别难管理的学生,被前任班主任称作“刀枪不入”型人物,也就是说软硬兼不吃的人。为此,我想了一个办法,故意装作对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不是非常的了解,而是在一次小小的违纪事件发生以后,找到了他。跟他说:“经过这段时间对你的观察,发现你是一个很好动的学生,而一般好动的学生都非常聪明的。根据我上课时你的反应来看,你确实很聪明,像你这样的学生,老师不重用你实在觉得可惜。今天老师请你回去思考一下,你觉得你能当个什么班干部,为班里做点什么呢?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第二天,他居然跟我说:“老师,你看错人了,其实我是一个没救的学生,不要为班里惹是生非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能为班里做事?老师你这么看得起我,我真的很感动,以后我尽量不为班里惹事了,当班干部就算了吧。”听到这里,我真的是很高兴,说明我计划已经成功一半了,我当然不会就此罢休,马上说到:“老师是真心实意想让你当班干部的,我看你在同学中挺有威信,虽然以前没做过班干部,但我相信以你的聪明,应该不会难的,你就先做副班长,多向班长学习,快点把工作做好,当好老师的小助手,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教

材,把你们的功课教好,好吗?”听我这么说,他也就没再推辞了,说那就试试看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虽然还是要犯些错误,但错误明显比原来少了、小了,每次犯错,他都有些不好意思,我就经常鼓励他,顺便再指出平时哪些地方应该加以注意的。在最后毕业时,虽然他还没有改掉所有的毛病,但已经基本上不犯大的错误了。

以上就是我在平时教育学生时总结出来的一些批评的方法与技巧,尽量让批评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批评一定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就一棍子打倒,将整个人都否定掉了。我们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我们的批评应该是激励的,而不是打击;我们的批评应该是维护人的尊严,而不是辱没人格;是爱而不是恨,是藏在严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炽热的爱!

电话:***

第3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11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谈“尊重.理解.宽容”与心

[内容提要]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探索,有针对性地排除心理障碍,不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心理探索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师生互为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师生教学互动效率。而要师生互为理解,教师首先必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其中师生间情感的“零距离”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尊重学生是心理探索的前提,理解学生是主要内容,宽容学生是工作的质量与境界。 [关键词] 心理探索 互为理解 尊重 理解 宽容

 常常听到教师们有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生源差,基础差,真谓朽木难雕也。”“现在的教师也难做,宽不妥,严不是,顶着石臼在做戏,真是师难为,难为师,为师难。”这些议论听起来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 刘晓燕

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坏,因此抓好班级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尤为重要。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会课可以说是创建文明班风的一个重要举措。班主任在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有倾向性问题或苗头时,有针对性的召开各种形式的班会加以引导,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将起到比空洞的说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班会课的作用

本人从初当班主任的不知所措,到现在感受作为班主任的幸福快乐,深刻地感受到班会课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班会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班会课是一个拉近我与学生关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充分表达我对学生的喜爱、赞扬、关爱,对学生表现欠佳的气愤、不满之情。进而借助这个平台向他们提出要求。当然班会课也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版七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文版七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