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感训练五法(网友来稿)
厦门市湖滨中学 张雅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概念”和“语文教学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从中看出,培养良好语感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等有关语感训练的要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很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语感训练上,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注重研究加强学生语感训练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注释理解”、“分析阐发”、“比较推敲”、“评点表达”、“品赏诵读”五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一、注释理解: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难懂的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文字进行浅显明白的解释注明,以准确弄清语言文字意思的方法。象对一个词、一句话进行理解就是注释理解的方法。
我教《藤野先生》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注释理解”的方法,查字词典、看课文中的注释条目,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旁批注释,现选择一些同学的注释如下:
上野--日本东京一个公园的名字,这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到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当时还是清朝,所以称“清国留学生”。
富士山--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本州岛中南部。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在盘着辫子的头上戴制帽而高耸的情景。
油光可鉴--鉴,原指镜子。这里是指清国留学生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以做镜子来照。
标致--原意是好看、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实指丑。
学生通过注释理解的方法,弄懂了难懂词语的意思,也就读懂了课文,长期坚持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分析阐发:
对语言文字从语意、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与上下文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的方法。比如《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行批划注释,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阐发:
生1:(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虽然只短短三句话,却包含了许多内容,第一句写了当时鲁迅对欢呼声的针刺般的心痛。这从“特别”、“刺耳”可以看出。
生2:不仅写了鲁迅心痛,还有难过和悲哀之情。看到枪毙中国人还欢呼,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是很失望、很悲哀的,突出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生3:中间一句是写回国后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像喝醉酒一样地不懂人事的喝采而发生的感叹,看出鲁迅对这些麻木不仁的人的愤懑。
生4:呜呼,是感叹词,相当现在的“啊!”这句是说鲁迅的无法想象,没有办法说出!
生5:这句说的是鲁迅悲愤到了极点,已经无话可说。
生6:这里有个感叹号!应读出感情,“呜呼”一词拖长音,重音落在“无法”上。我读一下。(读)
生7:我再读一遍。(读)
生8:这第二句是插叙的写法。
师:他从写法上给予点明,很好。
生9:“但在那时那地”,是指看影片听到刺耳欢呼声的时候。
生10:“意见变化了”,是指鲁迅到日本求学的想法改变了。他原来是想学医,治病救人,他现在不这么想了。
生11:我从查资料知道: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望到日本学医。但他看了影片后,学医的想法改变了,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时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我们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他不学医了。
生12:他决心不学医而去从事文艺运动,这就是鲁迅意见的改变。
师:……。
学生对这一段语言文字感受、理解、分析、阐发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实践过程,长期坚持,学生语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比较推敲:
对语言文字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比如将这句与那句比较研究,或者将某字、某词、某句进行变、换、增、删一类的比较辨析,从而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的丰富、语意的准确、运用的精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的方法。比如贺敬之:《回延安》一诗中,“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一个“喊”字,用得很贴切,很准确。把“喊”与“向”作比较,把莱蒙托夫的诗《帆》中“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中的“弓”与“弯”字作比较,让学生仔细推敲、品味,围绕“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进行研究讨论。有同学说,喊是喊叫,发出声音,形象写出延河哗哗水声。有同学说,用“喊”有鼓舞、鞭策前进的意思,写出诗人对延河水声的形象感悟。而“向”一般化,用“向”只描述了延河水的向前流,没有写出水声,又没有写出延河催促人们前进的意思,所以用喊字好。对“弓”与“弯”字,同学们说,“弓”字用得形象,使人一读就有“弓”的具体样子,而弯就比较一般化,不具体形象。通过这样的比较推敲,对学生语感能力就进行了具体训练。
四、评点表述
对语言文字进行评论、评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精彩的字、词、句给予肯定,对有特殊功能和作用的字、词、句特别给予点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用笔的精妙、内涵的丰富等给予评价,肯定好的,指出不足的方法。比如语文课文《春蚕》一课第一、二句:“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我就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评点表述(见括号里的文字):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开头就点明养蚕季节,开门见山,紧扣题意,好!)每到这个时候(“每”字用得好,与下面“常常”对应,突出了对母亲想念之情),我常常想起母亲来(“想”字总贯下文。下面的文字,都围绕“想”字展开。文章开头这两句构思十分精妙)。
又比如这样一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有的学生是这样评点表述的(见括号里文字):
每张蚕种一尺见方(写蚕种纸的大小形状),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布满”说明蚕卵之多,“比芝麻还小”说明蚕卵之小,“褐色”指明蚕卵的颜色,寥寥几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蚕卵的数量、大小及颜色。用词十分准确,很值得学习、借鉴)。
学生通过这样的评点表述,语言感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品味诵读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注释理解、分析阐发、比较推敲、评点表述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诵读,分析语言文字诵读的速度、音量、节奏、语调、重音、停顿等的技巧,运用声音技巧即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起伏、顿挫疏密等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在教泰戈尔的诗《萤火虫》时,在分析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读这首的速度、节奏、语音、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小组竞赛。我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诵技巧来品味诗句。比如,采用不同重音读诗句: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先让学生把重音落在“冲破”“束缚”“微小”“渺小”上来诵读,再让学生把重音落在“你”“黑暗”“但”“并不”上来诵读,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分析,说出感受,从而使学生通过品味诵读,提高语感能力。
作者邮箱: jane1217@163.com
第2篇:浅谈低年级的语感训练
灵宝市一小李佳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李文未展开论述。笔者以为,新大纲虽未出现“语感”字眼,却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和提示了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依据大纲、凭借教材严格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二、要严格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
三、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