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世纪师范学校何处去?
中国教育报2002-11-26记者 符德新
在济南师范学校美丽而宽敞的校园里,参观了山东师范教育百年纪念展和济南师范学校百年校史展馆之后,从各地赶来的中师校长们和一些高师的来宾,几乎都在脑子里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师范学校走过了百年辉煌之后,又将走向哪里?10月14日这天下午,一个“师范教育校长论坛”就在这所百年老校里举行。多年从事师范教育的校长们满怀深情地回顾以往,也用现实的眼光注视着未来,对中师学校乃至整个师范教育的走向,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范教育走向开放
由聊城师范学院更名的聊城大学副校长李剑萍说,百年师范教育,赋予我们一份历史的沉重感。1896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师范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但其真正发展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其间大多采用的都是定向型体制,并在建国以后学习苏联而得到进一步强化。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这种体制开始松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更加明确地提出,鼓励综合大学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进入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朗的三大趋势:由定向型向开放型体制转变,由三级制(中专、大专、本科)向二级制(大专、本科)过渡,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李剑萍认为,如果说100多年前师范教育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培养新式中小学所需要的、区别于古代私塾教学的“新型”教师;那么,今天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掌握现代课程理念与智能的新型教师。随着师资需求逐渐由满足数量转向提高质量、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也要求教师教育从办学体制到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从师范院校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正是这种变革的产物与实证。
提升一步是必然趋势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高宝英老师说,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高师来培养。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这一过渡尚未完成),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
她介绍说,从国际师范教育专业的趋势来看,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程度逐步提高,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也逐步减少以至消亡,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替代。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教育程度(学位)评定。此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取代。在日本,上世纪中叶,小学教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1949年日本制定《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要在大学进行。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中心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师资培养课程。德国各州上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小学师资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1998年我国开始在高师设置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南京、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天津等省市陆续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是1999年9月设立该专业并由初等教育学院承担培养任务,明年6月首届毕业生将走上小教岗位。高宝英认为,中师学校作为定向型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具有注重技能性训练和实用性训练的优势,学生专业思想牢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要求。但中师学生后劲不足,在教育理念、学科水平上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1985年开始,在教育部师范司积极倡导下,以中师为主的全国65所学校陆续办起小教大专班,毕业生在小学普遍受到欢迎,但中师办大专有“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困难。从1999年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等省市陆续开始了小教本科生培养。与此同时,北京全部取消了18所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步跨入本科层次,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她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植入,为高等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师课程应有大改变
中师的职能将逐步被高师所取代,但今日之高师,与未来教师教育所需要的高师院校相比较,还需要课程结构等方面的一个大改变。烟台师范学院副院长杨广学博士就此发表见解说,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他说,我们的高师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有的外国专家评论我们学生的英语属于他们“曾祖父的时代”!师范院校的教育科目只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老三门”,因为是公共课,大多不受重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操作能力的训练比较薄弱。杨教授举例说,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进入教育系学习教育学,是不容易有多少体会的。他既缺乏任何一门专业的底子,又缺乏必要的人生感悟和实践经验,结果往往只是记诵一些空头的教条。他认为,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一门专业而且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之后再接受较高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艺的培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取消本科教育专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教育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让刚刚毕业的中学生来“研究教育”是不恰当的。取消本科以后可以集中各种资源办好本科后的教师培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师资源应当珍惜保护
中师在“三级向二级过渡”中将走向消亡,但对于中师的资源,却应当予以发展性保护和充分化利用,这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副校长沈行恬强调的观点。
具体地说,那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师,宜及早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列入高师序列,并加大建设力度,尽快使其达到高师办学要求。沈行恬列举南通师范学校为例:作为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它在办学10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4年又率先进行五年一贯制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培养。在有着780万人口、2万多名小学专任教师的南通,完全可以对现有3所中师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对那些转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中师,更应该关心扶持,使它们在新的领域得到发展,尽量提高其资源利用率--毕竟从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也许,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名词,作为百年来备受人们尊敬的一种教育设施,将会从历史舞台上淡出。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师教育作为事业将万古长青。在新的时期,教师教育将再上层楼,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用聊城大学副校长李剑萍的话说:我们不会放弃教师专业,因为全国有着一千万教师的巨大市场。
第2篇:教育改革何处去?
教育改革何处去? 来源:南风窗日期:2010-09-27浏览:5717
显示全文
中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既是决策者经常的口头禅,也是老百姓的生活信条。当新一轮教育改革终于掀开大幕的时候,人们发现:对于教育,最让人沉痛的还不是为孩子争夺好学位时的无奈,学历贬值下教育作为底层上升途径功能的弱化,而是对于教育的信心的流失和动摇。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后代的教育前景产生深刻动摇的时候,无疑是可怕和危险的。
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说的“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引起代表们长时间的掌声?人们不是为了政府增加真金白银而兴高采烈,而是这句话传达的价值观念引起了强烈共鸣:教育天然应该是公正的,它要给每一个人带去梦想。如果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那么最耀眼的光辉来自教育。一个在教育领域不能实现公平公正的国家,其实也就称不上一个公平公正的国家。一旦教育领域的不公平不公正的裂痕不能得到弥合,一个国家那些最美好的价值观念的口号也将变得漏洞百出。
邓小平曾说:“10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离他说这句话20余年过去了,“失误”以另外的形式、变幻着另外的后果仍在持续发生着,而其严重程度绝不小于邓小平当年的担忧。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说,以教育改革来矫正这些“失误”,其成败不仅事关民众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也事关国家战略调整的基石是否牢固。
实现公平是最好的恢复信心的药剂。中国教育能否突围成功,教育公平能否实现也是个试金石。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那样,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此,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就不会仅仅是嘴上说说,教育的“战略地位”也就不会变成是“略占地位”,公正也就不会变成“对一部分人的公正是对其他人的不公正”。
第3篇: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路在何方
——读《中国向何处去》有感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09年,在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成为拉动世界复苏的重要力量。“中国崛起”、“中国世纪”、“亚洲世纪”和“中国威胁”等论题被国内外广泛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力量的上升心情不同,态度各异。如何评价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又一次站在新的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也成为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思考的问题,当热也是本书所讨论的中心议题,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他的回答。
关键词:改革发展
一、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似乎总也找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在革命的历史大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