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1 08:03: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三、授课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识记生字词

四、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___

___。作者鲁迅,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合作探究

一、阅读第1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百草园的,百草园的,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2、解词:似乎:

确凿: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三)课堂展示

自主学习的1、2小题。

(四)感悟释疑

合作探究1、2小题。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最主要是学习并识记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望同学们认真做下面题目,检测一下自己学习的情况。

(六)达标检测

1.鲁迅,原名周树人,________(籍贯)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________集《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满。

3.试举出本文中三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1)________。

作用:________。(2)________。作用:________。

(3)________。作用:________。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1.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2.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1.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段意是什么?答:

3.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是按

来安排的。

4.这段自然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①时间顺序(季节):

②方位顺序:

③景态顺序:

④景类顺序:

5.作者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着力从、、、四个方面描写,充满情趣。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7.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8.文中的静态景物有、、文中的动物有:、、、、。、、、、、、、。9. a.描写形状的词语有

b.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c.描写性质的词语有

d.描写声音的词语有

e.有情节描写的动、植物有

10.属于略写的是

属于详写的是

11.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12.这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这段文字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A.百草园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园的动植物五彩缤纷 D.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动物

13.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二、阅读第七段文字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7、“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8、“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9、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10、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1.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

2.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B.“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C.“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

(三)课堂展示

(四)感悟释疑

(五)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六)达标测试

1.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A.到手的肥肉跟人换骨头,我总是心里不甘。B.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注音。

罕()觅()筛()2.解释。

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迹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5.“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请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6.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7.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8.张飞,三国时蜀国的将领,请概括他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精彩情节。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五、课后反思

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试讲《美女蛇》的故事;再现捕鸟场面。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在下面写一段话,或者用所能想到的生动词语形容出来。

2、你知道鲁迅的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二)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你能掌握吗?借助字典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斑蝥缠络珊瑚脑髓陌生鉴赏

觅食竹筛秕谷书塾蜈蚣倜傥锡箔臃肿窦攒豁敛拗折系橘苞厥叵

渊博:确凿:倜傥:

消释:鉴赏:缠络:

人声鼎沸:人迹罕至: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写到了“我”在哪些地方的活动?

2.文中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请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四)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百草园是什么样?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那么这儿有什么东西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读“雪地捕鸟”有关文字,找出描写捕鸟过程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人迹罕至”“人声鼎沸”两个成语造句;

2.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小组间听写上节课词语,把写错的字或者词语写在下面

(二)第九段在文中的作用非常大请多读两遍,注意下面问题: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作者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列举了许多,其实就是他到了上学的年龄,从这些“也许”的句子里,你读出了什么?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环境)、学习气氛都有什么特点?

老师严厉吗?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3.我有疑就问,老师本应表扬,为什么反而不高兴?你如何理解?

4、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四)一课一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收获了这些东西

(五)补充资料:

一、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试讲《美女蛇》的故事;再现捕鸟场面。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在下面写一段话,或者用所能想到的生动词语形容出来。

2、你知道鲁迅的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二)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你能掌握吗?借助字典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斑蝥缠络珊瑚脑髓陌生鉴赏

觅食竹筛秕谷书塾蜈蚣倜傥锡箔臃肿窦攒豁敛拗折系橘苞厥叵

渊博:确凿:倜傥:

消释:鉴赏:缠络:

人声鼎沸:人迹罕至: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写到了“我”在哪些地方的活动?

2.文中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请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四)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百草园是什么样?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那么这儿有什么东西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读“雪地捕鸟”有关文字,找出描写捕鸟过程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人迹罕至”“人声鼎沸”两个成语造句;

2.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小组间听写上节课词语,把写错的字或者词语写在下面

(二)第九段在文中的作用非常大请多读两遍,注意下面问题: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作者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列举了许多,其实就是他到了上学的年龄,从这些“也许”的句子里,你读出了什么?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环境)、学习气氛都有什么特点?

老师严厉吗?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3.我有疑就问,老师本应表扬,为什么反而不高兴?你如何理解?

4、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四)一课一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收获了这些东西

(五)补充资料:

一、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试讲《美女蛇》的故事;再现捕鸟场面。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

1、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在下面写一段话,或者用所能想到的生动词语形容出来。

2、你知道鲁迅的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二)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你能掌握吗?借助字典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斑蝥缠络珊瑚脑髓陌生鉴赏

觅食竹筛秕谷书塾蜈蚣倜傥锡箔臃肿窦攒豁敛拗折系橘苞厥叵

渊博:确凿:倜傥:

消释:鉴赏:缠络:

人声鼎沸:人迹罕至:

(三)整体感知。

1.文中写到了“我”在哪些地方的活动?

2.文中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请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四)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百草园是什么样?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那么这儿有什么东西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读“雪地捕鸟”有关文字,找出描写捕鸟过程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人迹罕至”“人声鼎沸”两个成语造句;

2.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小组间听写上节课词语,把写错的字或者词语写在下面

(二)第九段在文中的作用非常大请多读两遍,注意下面问题: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作者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列举了许多,其实就是他到了上学的年龄,从这些“也许”的句子里,你读出了什么?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环境)、学习气氛都有什么特点?

老师严厉吗?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3.我有疑就问,老师本应表扬,为什么反而不高兴?你如何理解?

4、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四)一课一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收获了这些东西

(五)拓展延伸:

搜集鲁迅有关学习的名言

郜美荣

第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学习目标】

1.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2.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课前导学

【资料链接】

(一)、走近作家: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鲁迅的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率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