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8 08:06: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天游峰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建刚

一、诵读颁奖词,真情引入。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一段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

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同学们猜猜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

生:季羡林老人,我们曾学过他写的《夹竹桃》。

师:是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动着每一个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颁奖词,“未成曲调先有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激起他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寻找感动。

师:课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不作交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谁来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生: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精瘦”,说明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从第十自然段:“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的话说明他爱大山,离不开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张老师深谙其道,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品味语言文字,从而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对老人的解读。)

三、抓住语言,体味感动。

师:读了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位扫路老人,了解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令人感动不已。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仔细细品一品老人的语言,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与文中人物交流,无声地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笔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动。

{读书批注是培养学生专注性品质的手段;学生在阅读过程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语言文字,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会老人的语言背后蕴含的“弦外音”,这是探究性阅读的精髓。}

师:大家的一定收获了不少感动。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真会倾听,达到了听话听音的境界了!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生:(众生齐声)累。

生:(一生大喊)不累。

师:我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观点不同,以理说明。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积极利用,这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生:我认为老人累,是因为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从对游人及作者的登天游峰地描写也能体现出来。

师:能读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石梯”比作“银丝”,说明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火眼金睛,你们真会读书。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

生:课文的第七节中的一、二句话也能看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生:“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累不累?

生:累,非常累。

师: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

(学生练读)

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师:读书不仅要读语言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这节中有一个省略号,你能读懂它吗?

生:我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老人扫路的辛苦。

生:我读出了老人扫路的时间长。

生:我认为省略号省去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几十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着天游峰的高耸入云的石阶。他太了不起了!

师:你们同样了不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究竟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请大家捧起书,再来读读这一节,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受。

(学生再读第七节)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师:面对这样艰辛的工作,老人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第六节)

(投影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生:(说老人不累的学生,不解地)老人的工作这么辛苦,他却说不累,这与实际情况不矛盾吗?

师:(鼓掌)老师先为你敢于表达与众不同观点的勇气鼓掌。那你有没有想想,这矛盾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说明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

师: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节,读出老人的乐观。

(学生练读,指名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是的,一个标点也关情。一个省略号中包含着老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学生能从省略号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会有这教学细节。)

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谁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师: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

生:在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谁不留恋?

生:我觉得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要守住大山。

生:他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要继续扫石阶。

师:我们来读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学生读书)

师:作者听了老人的这一番话后,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作者为什么不说3年、5年,而说30年呢?

生:因为这里的环境好,作者相信老人能够再活30年。

生:作者衷心地祝愿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岁。

师:听了作者的话,老人是怎样说的?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投影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位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他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

(板书:豁达开朗)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读出老人的自信。

师: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动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我们也来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呆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朗读必出于内心,溢于言表,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课文中语言材料所包含着的美的境、美的情的熏陶和价值引领。作者与老人的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练、朴实。然而朴实的语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心境与高尚的品格。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让学生渐渐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很精彩。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扫路人。但他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却感动了我们。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雨有风,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一切都会变得从容。记住:我们乐观,阳光在前!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并把它记在心里。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对这位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润物无痕的思想教育------我们乐观,阳光在前!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在这里得以体现。同时也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书写真真切切的感动。

师: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你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吗?(乐意)从你们响亮的回答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

(学生写颁奖词,两分钟后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举起了自信的小手。谁来读你写的颁奖词。

生:一位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老人,在深山扫路几十年,与花鸟做伴,与大山为邻。他的出现,让垃圾望而生畏;他的付出,令游客啧啧赞叹。天游峰因为有他而骄傲;游客们因为有他而舒畅。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份平凡的工作,他为了天游峰的环境整洁,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天伦之乐,付出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乐于付出的精神感动了你我,他那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震撼了你我。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不平凡!

生:他曾在天游峰的石阶上走了不知多少遍;他手中的扫帚不知摆动了多少回;他曾自信地大笑过不知多少次„„扫帚在汗的海洋中挥动,石阶在扫帚地摆动中整洁。山峰赞美他,石阶吟颂他,丛林歌唱他,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岗位,一个又一个365天里,你总是在用扫帚谱写你乐观的态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热爱生活,生活也热爱你!

生:你自信而又乐观,你的灵魂里刻满大山的一颦一笑,骨子中回荡着大山的温和与坚定。扫声悠悠,是扫路人在为大山生灵奏响的赞歌;风吹鸟鸣,那是大山在赞叹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您值得我们尊敬!

(学生情真意切的颁奖词,足以验证我们常说“情动于衷则能形于言”,“情动而辞发”。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徜徉于文本语言后,他们的精神就会和文本的情感强烈地碰撞。他们会被这位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他们会思如雨、语如潮、情如虹。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诗一样的语言将从学生的口中娓娓道来,从他们的笔下潺潺流出。这一教学环节地设计,不仅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的过程)

第2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教后感:

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上,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

瘦削眉毛慈善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瘦()鞋()

眉()慈()宿()

3、抄写词语。

攀登傍晚伴随气喘吁吁

瘦削鞋子慈善自在悠闲

宿鸟眉毛汗珠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描写扫路人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

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再理解人物的形象。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好的。)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人物形象。

过渡: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这位扫路人。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学习的目标。)

1、自读课文。提示: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对扫路人的形象的理解是正确而全面的。)

4、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想了些什么?

(1)学生自读,找出课文中作者直接议论、抒情的内容。

(2)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作者当时对老人说的话。

(这一步的要求是高的,需要进行研读。通过研读,初步知道直接抒情的方法。)

5、分角色朗读。

(1)小组练习。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又回到了整体,也能再现两人交谈时的情境。)

三、比较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引读第二自然段。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是如此的巍峨险峻……(生读)。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饱览了无限风光,心里怎么样呢?(生读:“好不得意”。)

2、提问。

晚上,作者在散步时又遇到了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扫路人,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出示填空。

这次,作者游览了武夷山,()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

4、学生填后,齐读。

(这一步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而且理解了课文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全文。

作者游览了武夷山,不仅登上天游峰,饱览了的无限风光,而且遇到了一位乐观开朗、工作负责的扫路老人。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啊!于是他禁不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告诉大家。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怎么把一个人写好呢?可以像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在描写的过程中,要学习抒发感情的方法,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年过七旬乐观开朗

13、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扫上扫下工作负责

30年后……自信豁达

第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篇课文属人物篇,主旨在于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几方面入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把分析人物写法、走进人物心理作为重点来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了练笔和讲评,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描写景物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时采了细致的外貌、语言描写,把对人物的赞扬蕴含于语言、外貌、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品味和分析语言,从而体会出老人悠闲自在、豁达开朗、质朴的生活态度,并明白作者向我们揭示的道理:只有热爱生活,知足才能常乐。教学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与深深敬爱之情。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自信、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案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句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找、画、思,悟的方法读懂课文,感悟人物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已跟谁作者领略了天游峰美景。你还记得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天游峰特点的?(指名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青岛嘉定路小学 迟蔚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任务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