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重点难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那么范进中举以后哪些方面变“好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学生阅读思考。)(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变好了,特别是胡屠户的态度。)
二、品析课文
1、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以后,说了“噫!好了!”哪些方面变“好了”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却是“贤婿老爷、文曲星”。
★中举前他在范进中秀才时只带了“一挂大肠、一壶酒”;而中举后却带了肉和钱,后头还跟了一个小伙计。
★中举前常常把范进骂个狗血喷头,摸门不着,而中举后看到范进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还有最后范进给他六两多银子时,他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跟范进中举前的逞风逞威形成鲜明对比。
2、小结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比较图表: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文曲星
长相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品貌好、才学高
贺礼
一挂大肠、一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一口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
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
3、中举前后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放映出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可用哪些词语概括?(前倨后恭、粗俗势利。趋炎附势、爱钱如命的市侩。嫌贫攀富、凶横粗鄙、圆滑世故。)
4、大家概括得很好,可见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凶横粗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
5、胡屠户这种性格是怎么造成的?(应是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善良的本性和人格。如果考官不是周进,范进就不会中举,不中举那不还得老老实实去谋生?胡屠户教训他是为他好。再者如果没有周进、张举人这样中举就有权有钱的先例,胡屠户就不会如此奉承巴结中举的女婿。所以应认定胡屠户非是天生的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是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 1 风扭曲了他的人格,使他变成这样,错不在他。)
6、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找找象这样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的人还有谁?
★还有众乡邻。在范进应考期间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了没有人接济;而“新贵人”中举发了疯还拿来米、酒,甚至抱来了鸡,并为之热情跑前忙后招待报公人。
★态度变好的还有张举人,中举前没有什么交往的他这时与范进称兄道弟的。
7、为什么这些人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因为范进中了举人。)
8、中举后就可以当官,人们巴结他也是希望得到好处,可见当时盛行什么世风?(嫌贫攀富、趋炎附势的世风。)(★范进的经济状况变好了,在他中举的当天张举人就来送银送房。★范进的社会地位变高了,人们称他为“贵人”、“老爷”。)
9、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面变化了呢?比如范进自己有没变化?中举前的他是怎样的?(他唯唯诺诺、老实可欺,除了被胡屠户痛骂,还经常被人耍弄、欺哄。他傻头呆脑的。)
10、哪部分看出他傻头呆脑的?(范进卖鸡那部分。)
11、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地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如此呆气十足地卖鸡实在可笑。那么接下来范进自己还有什么变化?(范进中举后发疯了。)
12、他疯到怎样的程度呢?
★他被人灌醒后,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到:“噫!好了!我中了!”
★他往外疯跑,摔了一跤,头发都跌散了,浑身水淋淋的,他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到:“中了!中了!”。
13、我们该如何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范进当时狂喜的心情,甚至可以有些颤音。读疯言疯语时,要把握好他的心态,声音要短促,语速要急,音色沙哑。)(两学生演读。)
14、那么当时范进的心态怎样的呢?(●范进高兴得无话可说,只会木然地念叨:‘好了!中了!’”他的话看似疯言疯语,实际映出了他的内心。●范进当时心里只想着‘中了’以后就能高人一等,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日子‘好了’,所以他只说:‘好了!中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已成了范进的疯狂追求,突如其来的喜讯使他不堪一击而发疯。●范进中举后疯了,其实他在追求功名的三十多年里也是疯狂的,他已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科举机器了,他心中只有科举,他只为科举活着。●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15、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窒息以久的自尊心,以及多年来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而喜极发疯。范进是非常可笑也是非常可怜的。而且这种可悲不只是范进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16、那么,暂时的发疯之后,范进的疯病是怎样治好的呢?(是他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给打好的。)
17、、你怎么知道病好了呢?(●中举后他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说的话也非常文雅,说什么“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他不再把胡屠户放在眼里了,将“岳父”改称为“老爹”。●他面对胡屠户不再是唯唯诺诺或疯疯傻傻的了,从拿钱感谢他时说的一番话:“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过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看出。)
17、多么富有戏剧色彩的情节啊,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啊!这无疑是作者给了腐朽的封建制 2 度一记响亮的耳光。
18、这里有一细节:范进把五十两银子一下子分了六两多给胡屠户,六两可不是小数目,为什么他变得如此大方,难道他不担心以后无法维持生计了吗?(学生思考。)(范进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可以挣、“捞”、“榨”、“敛”到更多的钱。)
19、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正如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已预见自己不久可以捞到更多银子。20、那么,引起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中举。)
21、中举只是表象,其社会根源应在于──科举制度。
22、刚才同学5认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的人格,其实它所毒害的不仅是胡屠户,还毒害了范进及其他人一个范进,它扭曲和异化整个社会关系。
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学生齐声朗读。)
三、主旨
作者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有什么作用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范进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四、拓展训练
中举后的范进还会有哪些变化?假如日后的范进做了官又当如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100字左右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
●“我以前受了那么多苦,受到那么多的歧视,今天我也成了老爷,我也当官了,也该轮到我享受了。”所以,后来做了官的范进一定是一个贪官。
●当了官的范进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把自己养得肥头大耳,就是不理政事。有人来告状,那也是“有理没钱”进不来。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第2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所以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要点。
4.安排一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读完这篇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阅读完这篇,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第3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品味小说洗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情节,把握了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引导学生简单回顾课文情节
1、学生边观看幻灯片,边回忆小说情节。
2、提问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三、朗读精段,揣摩妙点,欣赏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文章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可集中从下述两个片断
第4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范进中举》是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采用引导、质疑、探究、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
第5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文昌市蓬莱中学詹达刚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篇目。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单元为我们再现了远离现代的生活图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人物画廊。壮志难酬的壮士,忌才多疑的国相,醉心功名的士林小丑,精华难掩的薄命红颜??一个个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一叶知秋,窥斑见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就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以及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在字词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