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_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2 19:27: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蜀相》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刘艳霞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刘艳霞

第2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以及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教学重点] 掌握“自”、“空”的用法,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对成都的武侯祠都很熟悉,有很多都去过那里,在瞻仰先贤遗像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番自己的感慨,下面请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学生发言)师总结: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所体验到的也就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蜀相》,看杜甫对诸葛亮又发出了怎样一番感慨。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教师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解题:

从诗歌题目上看,此诗咏历史人物,补充介绍怀古咏史诗的区别。吟咏历史人物,借古人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3.解释诗歌大意。

(二)研读诗歌。

1.杜甫工于七律,他的多数诗歌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起承转合来写的,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本诗来看,诗人吟咏诸葛亮又是如何来写的呢?

总结:第一联作者自问自答,先从蜀相祠堂的方位写起,祠堂在那翠柏丛生处,给人一种严肃幽静之感。第二联写祠堂周围的自然景色,由上联的写景自然过渡到第三联的写人写事,回顾诸葛亮一生的才德功业,为两朝尽力,然而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将才功亏一篑,抱憾离世,表达了对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惋惜,后人每念及次,莫不落泪沾巾。全诗结构谨严,浑然天成。

2.赏析第二联:这一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由上联的远望古柏森林而近视祠堂内的景象,碧草疯长,黄鹂相鸣,看似一派生机,却蕴含作者的深情,借景物的欢乐衬托环境的凄清荒凉。

3.阅读思考: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却凄凉凄清,无人赏听。借乐景写哀情,感物思人,自然而然过渡到下面写人写事。

4.拓展延伸:总结古诗词中的“空”字的运用。

“六朝如梦鸟空啼”、“凤去台空江自流”、“人自伤心水自流”、“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怀古咏史:①荒凉、寂寞、凄清,②以乐景衬哀情,③无人赏听,深沉感慨,④物是人非的悲凉,⑤自然是永恒的,山水无情。

5.体会作者的感情: 问:最后一句这里作者落泪的原因除了惋惜诸葛亮抱憾离世,未完成功业以外还有没有其他?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哀国哀民,时刻关心天下百姓,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许多诗歌都是感叹国家兴亡,黎民艰辛的。比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忆名句,而此时的他寄居成都,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要奔赴前线,为国效力,可叹他没有遇到像刘备那样的贤主来问他安天下的计策,也没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从“天下计”中可以见得他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以见得他的报国苦衷,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统一天下理想未能实现的无限惋惜,也是在感叹自己未遇明主,如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感情变化:赞美—惋惜—哀叹

带着这种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6.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以乐衬哀。

三、结语:

此诗怀古寄志,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提醒学生:不管是咏史诗还是怀古诗都是借古人古事,结合自己的身世抒发自己对古人古事的认识评价,寄托自己的对现实的感慨,其中写景的句子多数都蕴含作者的感情。这类诗歌大家以后会学到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会体会得更多。

四、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起: 自问自答 庄严肃穆

承 : 写景“自”、“空” 叹惋、无人欣赏

抒情 睹物思人、追怀先哲 转: 评价 雄才伟略、忠贞不渝 合: 怀念、惋惜、自叹

五、教后反思:

第3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康宁霞

教学目标 :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层意蕴。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三读三品;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歇后语导入,为诗人笔下忠诚、忠贞和美政的诸葛亮形象打伏笔。

二、读一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三、品一品

(一)分析意象(一品)

诗人在首联、颔联中抓住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心境?如何表达的?(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二)分析形象(二品)

引导学生对照分析概括诸葛亮、杜甫的形象。(再读,读出感伤、叹惋的情感基调)

(三)把握情感(三品)

品味“寻、泪”表现出的诗人情感的起伏。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情感。

(三读,美读,读出诗歌的意蕴美。背诵、默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学习重点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见多媒体)

三、熟读成诵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学法指导:结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

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蜀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蜀相_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_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