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蜀相答案”。
《蜀相》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两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体会杜甫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
3、请一个学生读,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集体朗读全诗。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五、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想而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2、巧妙运用情景交融、反衬的艺术手法。
3、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七、迁移训练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这类题呢?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时候?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跟我学】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为人称道,而该句绝妙之处则在一个“横”字,请试作分析。
过程展示
第一步 解释“横”字在诗中的含义—— 横”,横浮的意思。
第二步 把“横”字放入原句中,想像、描述景象——
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加湍急。郊野渡口,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横在涧中,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第三步 点明“横”字烘托的意境——
横 ”准确的写出了空空的渡船自如自在,恬然悠悠的形象特征,从而以这种清幽自在的场景,较好地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答案展示
横”,横浮的意思。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加湍急。郊野渡口,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横在涧中,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横 ”准确地写出了空空的渡船自如自在,恬然悠悠的形象特征,从而以这种清幽自在的场景,较好地表现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试试看】、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香”字“佳”在何处?、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附答案:、“疾”,指动作迅疾;“轻”指动作轻快。草木凋枯,鹰眼特别地锐利,雪已化尽,马蹄绝无滞碍,轻快异常。“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香”批香气,微风吹拂着柳絮,满店传来阵阵香气。“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使诗人更加留念。、“系”,牵拉之意,柳条藤蔓不忍诗人离去而牵拉诗人的衣裾,“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鸣叫之意,在这里住久了,黄莺与诗人十分熟悉,在诗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接连鸣叫了几声,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
《蜀相》教案2010-11-08 12:10:30| 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字号 订阅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
《蜀相》教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新课导入:王安石评价唐朝诗歌:“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昨天我们学习完《长恨歌》,了解了白居易语言的通俗、易懂......
3、在表现手法上 A、《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融情于景中,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感慨自己浑然一......
《蜀相》教案(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夏国树)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及怀古抒情的手法能力目标:1、诵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