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9 08:03: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多媒体)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

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

(普通景色)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第2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

3、理解词语意思。

4、初步感悟本首曲的意思和表达感情。

二、课前检查

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

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希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

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

4、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1、简介元曲及特点。(出示课件)

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2、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3、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通过课题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

2、今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现在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

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

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

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7.下面请大家听教师朗读,划出节奏。(配音乐师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

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

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11、根据理解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四)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

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

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

5、师生共同归纳译文。

(五)深入学习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

之情。_。

(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学以致用。

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创作

2、个人读创作作品,简单点评。

(八)课堂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以哀景写哀

衬托凄凉无比

借景抒情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思乡之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乐景写哀

反衬悲意更浓

第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课时一

一. 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p48)二. 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四、整体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