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三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27 08:09: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坛经》三题

《坛经》三题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可是,还没人合得衣、钵,不得不传授卢慧能居士。唐朝以前众生的根机较深利,顿悟的.人倒不多,这原因,如经云:“正法”时持戒坚固;“像法”时参禅坚固;“末法”时念佛坚固。所以达磨祖师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来东土(《碧岩录》),传播顿教,至唐灵祐禅师(77l~853年)时,相差二三百年,顿教才大兴,此后一华遂开五叶。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云:达磨祖师欲返天竺时,“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我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咐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528年)为东土禅宗的初祖;慧可(486~593年)为第二祖;僧璨(?~606年)为第三祖;道信(580~651年)为第四祖;弘忍(602~675年)为第五祖;慧能(638~713年)为第六祖。

嗣六祖的禅法有四十三人,主要是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盛行于世;一华开五叶,也出于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的法系。

南岳怀让禅师下江西道一禅师,道一下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怀海下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灵祐下袁州仰山慧寂禅师,灵祐与慧寂出世,共为开第一叶,称“沩仰宗”。

怀海下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希运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义玄出世为开第二叶,称“临济宗”。

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下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希迁下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惟俨下潭州云岩昙晟禅师,昙晟下筠州洞山良价禅师,良价下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良价与本寂共为第三叶,称“曹洞宗”。

希迁下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道悟下澧州龙潭崇信禅师,崇信下朗州德山宣鉴禅师,宣鉴下福州雪峰义存禅师,义存下韶州云门文偃禅师,文偃为第四叶,称“云门宗”。

义存下福州玄沙山师备禅师,师备下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桂琛下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文益为第五叶,称“法眼宗”。

渐顿二偈

神秀禅师(约606~706年),河南开封尉氏人,姓李,得法于五祖弘忍大师。

《坛经》云:“五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五祖说此事后。大众皆谓:我辈作偈,枉用心力何益?神秀现为教授师,祖位必是他继承,以后我辈就“依止”他。神秀以为我为教授师,若不呈偈,以何面子见大众?于是,“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忽,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明天和尚看见,倘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于呈偈时,“心中恍忽,遍身汗流。”由此可知,他那时妄想还未降伏;其偈意亦未忘身。

五祖明日见此偈,虽知神秀未见性,但恐众吵闹。故说此偈很好,令门人炷香礼敬;并告众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此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诘问童子,此偈从何来?童子将五祖拟传衣、法之事告之。惠能说:我在此踏碓八个月余,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惠能到了偈前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书已,大众惊异,皆谓“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五祖见大众惊异,恐人损害(惠能),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应无所住

慧能,也称惠能禅师(638~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因父亲被贬官,迁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二十四岁受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衣、法,成为第六代祖师;三十九岁在广州法性寺,从印宗法师祝发、智光律师受具戒;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云:“僧问:‘时时勤拂拭,为什么不得他衣钵?未审什么人合得?’师云:‘不入门者。’僧云:‘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师云:‘虽然如此,不得不与他。’师又云:‘直道本来无一物,犹未合得他衣钵,汝道,什么人合得?这里合下得一转语,且道,下得什么语?’时有一僧,下九十六转语,并不契,末后一转,始惬师意。师云:‘阇黎何不早恁么道?’别有一僧密听,只不闻末后一转,遂请益其僧,僧不肯说,如是三年相从,终不为举。一日因疾,其僧云:‘某三年请举前话,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恶取去。’遂持刀白云:‘若不为某举,即杀上座去也。’其僧悚然云:‘阇黎且待,我为尔举。’乃云:‘直绕将来,亦无处着。’其僧礼谢。”

《坛经》云:“次日,五祖潜入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来?’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应无所住”与“直绕将来,亦无处着”的意思相同;“而生其心”,即见佛性。应无所住,若不生其心,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那就不会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了;更不能“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大彻大悟的祖师,所见所语,与大乘经旨符合。我们若有诚心读祖师的语录,也能开发智慧的。

第2篇:《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六祖坛经》的人生三境

《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之所以在烦恼来临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为菩提就是因为迷误,不识自心即是智慧处。

人生恰若观山水,烟雨重重境不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奥的机锋、心领神会的对话……无一不让我们为之叹美、折服。

纵观慧能大师的一生,为求佛道,历尽艰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后,又于猎人队里隐居生活十五年,食肉边菜,韬光养晦,历经了身心的磨炼与煎熬,最终机缘成熟大展宗风。慧能大师从岭南獦獠,到得法开悟,再到大开宗门,这既是时间的磨砺也是人生境界的转变。

说到人生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里面用三首宋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实禅宗里面也有“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禅宗的这三重境界虽然看似简单,大家也耳熟能详,但是文字背后的深义却不那么简单。下面就让末学试着与大家一起在《六祖坛经》中参悟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体现。

人生第一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先说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们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为仅仅是通过现象看现象,而没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说:“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烦恼即菩提。”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烦恼了,那么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烦恼的时候尽是痛苦而没有菩提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般若智慧。《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众生之所以在烦恼来临的时候不能将其转化为菩提就是因为迷误,不识自心即是智慧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人心智,洞见本性,所谓心生万法,万法也尽在心中。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亦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我们之所以悟不出这些就是因为我们般若智慧不够,看问题仅仅停留在现象本身。佛之所以了悟,是因为般若圆满。提到般若,末学想问在座的居士一个小问题,释迦摩尼佛的母亲是谁?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也有人说应该是摩诃波阇波提。其实,这两种答案都不对。摩耶夫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母亲,摩诃波阇波提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也是他的养母。而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说到般若也许有人会问,般若不是不可言说的吗?怎么《坛经》里还会专门有一品是呢?其实是这样的,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文字虽不是般若,但是一种方便,犹如舟筏,观照是种实践,犹如驾驶。证得实相般若,就如同驾驶着舟筏到达了智慧的彼岸,离言说,绝文字,圆明寂照,不生不灭。

说到这,也许有人又会有疑问了,既然般若是离言绝句的,禅宗也号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那么为什么禅宗又留下那么多的祖师语录呢?其实,这就涉及到禅与教的关系了。所谓“在心为禅,出口为教”,也就是说,心中悟入了佛法,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禅;如果讲出来,写成文字了,这就是教。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但是也不离文字,不住文字,不舍文字。《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过去的祖师们棒喝、脚踢、举拂子、扬眉瞬目、举手投足,这些形体语言,体态的文字。无非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如同指月之手。没有般若这只手,一般众生是很难自己找到月亮的。所以没有般若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说完人生第一重境界,再讲讲人生第二境。想要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刚刚说了,之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因为智慧不具足,那么智慧从何而来呢?有人说从禅定中来。那么什么是禅定?如何修习禅定呢?很多人一说到禅定,就想到打坐。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看看《六祖坛经》里面的一段对话。

当时有位官员,姓薛名简,就曾问过六祖惠能大师,他说:“现在京城参禅的大德们都说,我们要觉悟,必须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您有什么高见?”六祖大师用了短短的八个字,两句话,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慧能大师告诉我们,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为什么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这就告诉我们,参禅不一定非要打坐,禅不在坐卧,而要用心体会,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我们只要守住自心,行住坐卧不废其功,这样天长日久,功夫纯熟,自然可以明心见性。本自具有的佛性,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有一则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归宗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山容纳芥子,是无有疑问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个是否妄言妄谈呢?”智常禅师轻轻一笑,转而问道:“听说你读过万卷书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说:“当然是真的!”智常禅师问李渤:“你脑袋子只有一个椰子的大小,你所读过的万卷书籍现在都安放在何处呢?”李渤听后当下大悟。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能悟入中道实相,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参禅修慧,悟入了中道,那么自然就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其表象所欺惑,故而可以“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这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慧能大师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诶?”就是对第二重境界最好的写照。

人生第三境: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慧能大师没有在第二重境界过多停留,而是很快就进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听闻五祖大师为其讲授《金刚经》而大彻大悟后感叹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告诉慧能大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习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自性。这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种任运的境界,所谓“任运”即随顺诸法自然而运作,不假人力造作之义。这种任运的境界是以菩提心做基础的。不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盘,就是要有慈悲之心,常住娑婆,救度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中道实相境界。《宝积经》云:“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黄檗禅师开田种菜,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这些都是禅,禅离不开生活。一旦进入了第三重境界,那么就时时处在定中,不修亦修。就像慧能大师告诉惠明的那样:“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许有人又会问了:佛法不是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慧能大师怎么会让我们不思善恶呢?举个例子来说,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半边,黑暗的'半边不是月亮,明亮的半边同样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来面目。无遮无碍一轮孤悬,任其风云往来,才是月亮的本来面目。

其实进入第三重境界后不是让我们没有是非观,而是洞察了事物本质后仍然顺着法度规律去行持。六祖大师在《无相颂》中说到:“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要体现恩的准则,就要孝顺父母。要体现义的准则,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别。不过这些说起来简单,真正落到实处却很困难。

给大家讲个故事,过去有个人非常孝顺他的老父亲,也信佛很多年。他老父亲去世后他就请高僧来为父亲念经。他问大师做这场法会需要多少银子?大师说需要十两银子。这个人就说您能不能给我打八折?大师慈悲,说:“那好吧。”大师念完经,回向道:“佛祖保佑,愿老人家往生东方极乐世界。”结果孝子一听不干了,人死之后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为什么要往生东方极乐世界啊?是不是念错了?大师借机点化他,说:“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两银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东方了。”孝子说那不行,我这么孝顺,怎么能因二两银子让他老人家去错了方向?于是补了二两银子,大师继续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下念对了。孝子刚要高兴,只见他老父亲一骨碌从棺材里坐起来了,指着孝子破口大骂:“你这个不孝的东西,为了省二两银子,害得你老子我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这是个笑话,故事中的高僧不是计较二两银子,而是借机点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挂着孝顺,挂着修行,真正遇到问题了却做不到。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佛法真正实践起来很难。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忧郁、压力、苦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烦恼之中,让我们觉悟的菩提之花绽放。我们要养成菩提智慧,终究是离不开自己内心的。慧能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具足一切般若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许多尘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辉。通过不断的修行,哪天尘垢除尽,心体无滞,自然就能体悟桶底脱落、撞破虚空、来去自由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了。如果人人都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片清静与和谐之中了。

结 语

以上就是末学从《六祖坛经》中总结出的人生三境。其实第一重境界也可以看做是身心迷茫的凡夫境界;第二重境界是通过修证,具备了一定的智慧,悟透本来的贤者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具备胜义菩提心,悲智双运不舍世俗的圣者境界。

夏天,秋天,静静交接;过去、未来,轻轻重叠。时光,就这样,在兜兜转转间一去不返。不知不觉中,诸位就跟末学一起体验了《六祖坛经》中的人生三境。合上卷本,我们仿佛仍能够感受到慧能大师的那种睿智洒脱。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如果我们能够识破自心,则如同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澜,月亮都一样明澈。除却乌云,则自然清净无为,和谐无碍。

最后,末学用《坛经·咐嘱品》中慧能大师的一个偈子供养大家作为今天的结束:“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下载《坛经》三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坛经》三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