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7 14:01: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散步》教案

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

——《散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

(2)通过自身品味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难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意境美;

(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学生情绪,感受充满温馨的氛围,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在这次小小的旅行开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同学对作者的名字感过兴趣么?莫怀戚,“戚”,在古汉语字典中“忧伤”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可以理解为是“不要怀着忧伤”,想来作者应该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散散步,做一次心灵的憩息吧!

3、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回答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字词)

① 参与散步的人物?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散步;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散步;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散步。

补充:这是一次爱与被爱的升华的散步;这是一次传递关爱的散步;这是一次“母亲”与“儿子”的散步;这是一次延续生命的散步。

(2)二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要置身文章角色之中,读出波澜,读出情感,读出角色。(学生自读)

4、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2)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散步?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明确:(1)预设理由一:母亲身体不好,希望母亲多走走,饱含孝心。一个“熬”字,说明一个冬天母亲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艰苦支持着。

理由二:怕我们三人都出来了,母亲会感觉孤单。试想,一位老人,若有儿、媳、孙陪同着出来领略自然界的风光,感受生命的美好,她心里是何想法,山珍海味,锦衣玉食远不如这些体贴入微的言语,一句问候,一张笑脸,足以让老人心花怒放,远离疾病。

理由三:想让母亲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秋天的美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2)一方面是身体不好的原因,但也可能是怕拖累我们,给我们带来不便。

总结:正是这极为平凡的散步,蕴育着无限的爱意。于是又有了这样一幕: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是的,把路延长就是把爱延长,把责任延伸,把生命延续。就让我们循着声声的脚步去探寻第二个落脚点。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决定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约定?

(3)母亲后来为什么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1)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菜花、桑树和鱼塘,有意思,小孩特别好奇,特感兴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课穿插景物描写)

为什么责任重大: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在尊老与爱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之下,只能先遵循母亲的愿望。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还是小路,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不止是我,包括母亲,甚至妻儿,都做出了自己抉择,一家人的感情也在这其中升温,融合。

(3)理由一:对孙子的疼爱。

理由二:一个“望”字,寄寓了母亲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眷恋、神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那是春天在召唤,生命的在勃发,在滋长。

总结:不止是散步,人生路上有诸多选择,做出选择往往是痛苦的,也是充满幸福的。不管最后做出何种抉择,爱的暖流在不断流淌着,蔓延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崇高使命感,背负起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让爱传承。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明确:(1)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事实上,“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他们背负的其实是一种延续的生命,一种责任的担当。

(2)“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这是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的作用中油然而生的心理感受以及责任。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5、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选段,学生自选感人或优美的语段或词句品读,读出感情。)预设:(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有画面感。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子关系,母亲明理,母亲现在年老了,“我”正值中年,她听话是对“我”的尊重;“我”小时候是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表现出做儿子的孝顺。(对称句,句式工整,匀称,读来琅琅上口。找出其他的对称句)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小家伙天真聪明,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对称句)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4)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有深刻含义,富有哲理,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总结:《散步》写于1985年;作者莫怀戚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最初是缘于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的谈话:柯尔特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莫怀戚说“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于是就有了这篇令人感动不已的《散步》。

6、拓展延伸:观看flash《猫》,学生谈感想。

(粗线条的画面,带来的却是一种细腻的,人人拥有却非人人珍惜的情感,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一种品尝失去后的坚强!学生观看后就最感动的细节略谈感想,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观感:这是一对流浪的母子,勇敢的母亲用心保护着胆小的孩子,行走在如花的春季里。然而,命运似乎要和它们开个小小的玩笑,想用阴阳将其阻隔。孩子死死拽住母亲的灵魂,内心的恐惧没有挡住它通往冥界的去路,渺茫的希望更没有打败它挽回母亲的坚持,就这样,它满目疮痍,血流满面地做着无力的抗争,不管徒劳与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从死神的镣铐下夺回自己那永远的依靠——母亲。最终,它们穿越了阴阳两界,团聚了!

又是一年春天,母子俩怀揣着幸福准备上路了,不同的是,小猫已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它要做一只勇敢的猫„„

7、布置作业:课内时间有限,课后可以写出观看flash的内心感受。

结语: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在家的庇护下,亲人的鼓舞下,我们会像这只小猫一样越发地坚强,笑傲人生,就让我们把这一切都铭记在内心最深处,用心去权衡、去感恩!附板书设计:

散步

生生不息 意境美 尊老爱幼 人情美 传承责任 哲理美

第2篇:散步教案

《散步》

侯学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语言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体味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

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具:电子白板。

课时:1课时。

日期:2010.10.1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亲情无处不在,一家人一起吃吃饭、看看电视、聊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散步》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划出不懂的字、词语、句子,查阅工具书,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4、(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5、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文章情节简单,但看似平易朴实的语言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品味文章的语言。

1、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续写。

这一家四口深沉的亲情让我们感动。这感人至深的一幕会引发“儿子”怎样的联想呢?如果为本文再续写一段作为结尾,请你为“儿子”设计几句要说的话,要符合文章的情节、主旨和人物的年龄、感情。

这时,伏在妻子背上的儿子对他的妈妈说: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3、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

(1)、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透露出春的气息,这段话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衬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

(2)、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段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4、拓展练习。

(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花。

(渲染恶劣的环境,衬托出百合花顽强的生命力。)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通过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海燕的雄姿,表现出海燕不怕困难的精神。)

5、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2)、[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七、布置作业:

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

选做:搜集整理积累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

儿子走小路↓启下

第3篇:《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时间:

****年**月**日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文章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关爱他人,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结尾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由学生回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导入。适当提问: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1.朗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学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平凡小事,然而就这些平凡的小事透露出父母祖辈浓浓的关爱,传达出温馨的亲情。让人回味,令人感动,即使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字词

1.字词识记(投影出示)

信服 分歧(qí)取决 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散步》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步》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