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厘米》练习题
《一厘米》练习题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皲裂( ) ②吝惜( ) ③内疚( )④矜持(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刹那 古筝 竹笋 报消
B、秉公 释然 耐烦 配服
C、挑剔 帐蓬 冰晶 潇洒
D、狡黠 内疚 反驳 无措
3.判断下列词语解释的对错。
(1)温文尔雅:说话办事谦虚谨慎。( )
(2)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狡黠: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 )
(4)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4. 按原文填空。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 。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 。
5.《一厘米》是当代女作家 的作品。主人公是 ,作为一位普通的母亲,她为孩子的 作出艰辛的努力。本文的情节是围绕 而展开的.,而其中的关键是“ ”,但这一点关系着 ,虽然引发的是一桩小事,折射出的却是母亲 ,映照的却是 。
二、综合园地
6.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 ( )
(2)陶影一个箭步冲过去,啪地一下打在孩子的头颅上,声音清脆,仿佛踩破一个乒乓球。 ( )
(3)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 )
(4)她勃然大怒了:“谁叫你把瓜皮啃成这样!” ( )
(5)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 )
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本来不太喜欢网络歌曲, 不爱听《丁香花》,觉得它太平淡,太简单,可我何曾知道它背后竞还有这样一段凄美的故事。 忍不住把它重新听了一遍,不禁潸然泪下,才明白原来平淡才是 ,简单才是 。
A.更 于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B.也 但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C.更 但是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D.也 于是 穿透了表象的最真 超越了生死的最美
8.文中有不少独特形象的比喻句,如:“以她现有的家境培育出具有大家风范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请分析下这句话。
9.母亲节,班上开展“母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送给母亲的特殊礼物。请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手抄报的主题。
第2篇:一厘米
6.一 厘 米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三)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
一个正直、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章,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意,了解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活动流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父母为了你的成长而做的付出,你感
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培养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己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
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
吧!(板书课题,作者)
2.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毕淑敏,女,1952 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 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
当兵 11 年。1980 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
“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
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
朗读等。)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
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
貌,心理,细节等描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并板书:
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张师傅送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
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
票――挽回尊严
(5)文章是按什么线索组织全篇的?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段落分析:
点拨: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
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
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
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陶影
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陶影拽着那根淡
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从“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到结尾):陶影通过不
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
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
好。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给予子女最无私最博大的爱。课文中的陶
影,也全力以赴地给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去感
受她心中对儿子那份挚热的爱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陶影的部分
1.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
自己的观点。(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2)执著、认真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小结:
陶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给孩子
正面教育,在孩子面前做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2.文章中的红衣青年、小也你怎么评价呢?
学生自己分析
三、提高升华,理解主题
1.陶影,可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她却给孩子树立了完美的形象,你认
为她可敬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认识和体验。(学
生先讨论,然后再点名发言)
教师点拨:要懂得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学会宽容,努力作一个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
2.通过陶影这个人物,你受到什么启发呢?(主题探讨)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
3.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
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
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
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射出平凡中的伟大,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
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四、活动延伸
如果今天小也的母亲陶影有幸来到了我们班,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作
为倾听者,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心理话给这位伟大的母亲。
第3篇:《一厘米》教案
《一厘米》教案
龙台中学初三语文组 徐明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主要为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体会比喻的妙处。
2、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在政协会上递交大会发言,呼吁将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她说:“我国面临的人口素质危机,与母亲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一个素质不高的母亲会教孩子什么呢?今天就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