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枣林秋事散文
枣林秋事散文
去枣林要通过一条小路。小路旁是一座石墙。诱惑就来自这段旧石墙那端。墙有点矮,遮着一座废弃的旧厂房。稍一抬头,就能看到满院半人高的杂草,像褪去军装的老兵,沧桑尽现,却威风不减,长须白眉仪容凛然。报废的机器在杂草间早已修炼的气定神闲,时间此时变成一块块牛皮鲜样的锈斑,浮着在机身上。蓝色牵牛花从墙里探头探脑地探出大半个身子,肆无忌惮地伸展着胳膊腿。外墙根处的狗尾草努力地踮着脚尖、伸长脖子,不知道与牵牛花的交臂是不是它这个秋天的梦想。见有人过来,牵牛花赶紧示意蓝色的花朵:满目含情,微笑以待。待你靠近,便用茎蔓偷偷碰下你的脸,拽下你的衣服,诡异地在你的手背上、胳膊上留下点痕迹,让你忍不住一次次回眸。
可能是少有人光顾的原因,脚下小路上的尘土也显得异常兴奋,往脚上、身上的扑过来,纷纷扬扬的,把狗尾草本就灰色的小脸又涂上了一层锈色。一行人,嗅着花,跺着脚,边走边说笑着,把初秋的太阳硬是笑的胀红了脸。
转过石墙,豁然开朗,一片枣树林的出现,空气中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甜甜的、爽爽的钻入鼻孔。风,也适时地赶来了,像个调皮的孩子,窜来窜去,从这棵树到那棵树,从叶子到果子。撩拨的枣个个羞答答地,像醉了酒,忽左忽右地荡着秋千,一不留神,就跌落到地上,笑着在地上打起滚来。
枣树的叶子仍泛着墨绿的葱郁,不苟言笑地看着这些热闹,像成年人一样成熟持重。我看不懂叶子此刻的心情和表情,更猜不透树干的心思,虽然它沧桑的外表掩盖了实际的年龄,却能感觉它们对即将到来的收获和离别充满了纠结,是无奈还是无悔,不得而知。我后悔没有跟阎连科去学学怎样去解读植物的心情和语言,却在内心重复着他在《柳树的义情与语言》里的感慨: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它们的疼痛、哭泣和情感的伤悲……尤其没有让人类听懂的语言表达的那种无奈。我有些伤感,枣的梦想绝不是简单融化在我的口中,著书立传也不应该是它的本意吧?否则八千年来应该有一位先人或一两本书籍对它进行关注。
唇齿间享受着咀嚼的快感和甘甜,肚腹内蓄积着甜蜜的能量。果核在舌内翻转、逗留。忽然觉得碰疼了八千年前的一条生命,这条生命带着前世的记忆在这石墙后与我相逢!它的前世,经历了什么?是风儿多情,裹挟了它的种子,遗落至此;还是鸟儿的疲惫,颤动了双翼,播撒了几多世纪的等待。
我搜索不到八千年前的记忆,这粒种子粗糙的皮肤和坚硬的外壳让我的想象在乱石丛林中穿梭。泥沙俱下的河流从石缝中汩汩流出,一路绵延,辉弘奔腾。她流淌成一根脊梁,沿路激活肢体的血脉和经络。她幻化成一位坚毅的母亲,一路滋养着她的子孙和植被。就这样从山谷带到丘陵,从丘陵带到平原,河流两旁,植物越来越繁茂,果实越来越饱满。
于是,四千多年前的一天,正是满月高挂天空的日子,一队人马在野外急急行驶。饥渴难耐,忽然看到山坡几棵大树上诱人的果子,便不顾一切地狼吞虎咽起来。酸酸甜甜,既果腹又解渴,让大家忘记了疲劳,连声称赞。却不知道这种果实的名字,于是求助这队人马的首领,首领说,此果寻来,既解饥劳之困,又煞费周折,赐名为:找。这位首领就是长居轩辕之丘、有土德之瑞的中华“人文初祖”皇帝。他播百谷草木,重视生产,发展经济。枣树也终于有了中国土著植民的国籍。据说,皇帝的史官颛顼根据枣树带刺的特色,创造了“枣”字。枣也从“找”摇身一变成家喻户晓的“枣”美食。每年都有机会大摇大摆地出入皇宫,并有过远渡重洋的快乐旅程。
其实枣树非常个性,它并不在乎被人记住,更无所谓被人遗忘。开花时,黄绿色的花瓣只比豆粒大,还要隐藏在绿色的叶子里。并且既开花,必结果。不似其他瓜果,均有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如果不是成群结队的蜜蜂造访,恐怕很难有聚焦的目光。也可能是怕凋谢时看到人们失望的眼神吧。只在自己绿色的衣服上放一些星星,给自己一个灿烂的心情,却在灯火阑珊的夜晚为天空的闪烁鼓掌。就像现在,满树晶莹诱惑着来来往往的`目光,它却只管和隔壁有着北欧国籍的胡萝卜、西红柿聊着家常。
枣园的主人有着和枣一样红红的脸膛,和枣树一样朴实的性格。留意他是因为枣园本没有门,他却用两棵枣树做了门神,一左一右,树上的枣如鸡蛋般大小,一头尖一头圆,枣的名字叫:菩提枣。我佩服枣园主人的智慧,用菩提老祖的讳名做了自己的精神道场,枣园成了他的“斜月三星洞”,坐在下面为自己嫁接的枣树一一命名,使他的枣园家庭跨越年代和物种。金刚葫芦娃枣生龙活虎、芒果枣、香蕉枣、马牙枣、菱枣,一个赛一个的优雅从容。沉浸此间热闹,享受其乐融融。
秋天装满了枣园,枣园满是秋天的德行。我忽然想到《白桦树上的诗篇》,想到穆格敦的那句诗:德行就是你把喝进嘴里的酒运行到身体里的各地方。我也想说:真是好诗。天空的云,三五成群地向枣园走来,它们一定也是收到了枣园主人的请帖。热闹一波接着一波,聪明的枣园主人,是想让我们把秋天的韵味通过枣的甘醇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希望枣的德行遍布身心,然后传遍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擦肩而过的路人……
第2篇:一地秋事散文
一地秋事散文
读秋,读到一地的秋事。
停车场边的那片野菊花,从十月初就开始在校园里亮相了。然而十月的花事里,再妩媚怕也比不过桂花的香啊,于是每次走过时,不免心有戚戚焉。
熬过桂花隆重的仪式和将近一月的花事,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又争先恐后而来。今天这朵,明天那朵,细细碎碎的紫色花瓣氤氲着,招摇着,管你嫉妒与厌恨,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那些野菊花,便以日日欲高的姿态傲立于一堆日渐干涩的枯草和杂花中,拼尽夺目和鲜艳,似乎要把一切残留着的绿和坚守着的紫都给比下去。有热血沸腾的柔骨与风情,更是舍我其谁的壮美和决绝。她们许是忘了这是寂寥之秋!
生命的芳华也就那么短短的几个小时,待日薄西山,她们的眉眼在星光里暗下去、暗下去,锁不住的清冷。曾经的义无反顾、曾经的坚持,再纷繁的花事,终不敌一把秋风。
繁华的秋事也会有疼痛,纵是惊涛骇浪也只能波澜不惊模样。
很久不雨了。一些寒意从风中微微透出。十月末的阳光也无奈,再热情也暖不了那风了,兀自清亮地挂在窗外,空留明媚。
这个校园里,唯一的一棵梧桐树,是我俯首之间便能撞见的。那一树的翠绿,我看着她们生,看着她们活;看她们邂逅一片云,看她们旋舞一阵风。那些宽大的`叶片曾凝聚了多少春的繁华夏的热烈,如今泛黄的叶静默在枝桠间,像一个垂垂老去的故事。我仿佛看见那些生动的细节、如水的柔情正被秋风一丝一缕抽去,躲无可躲。
心,微疼。
是我见证了时光如何重叠在这些花草树木上,还是她们见证了我如何在时光里重叠自己?从抽枝散叶到桐花飘香,从春事繁华到一把冷秋,那一叶一花里,有我惨淡亦安然的日子。这些行走在浮尘之上的日子,锲而不舍地重复着,重复着。没有凛冽、不再华丽。
薄薄的流年,起起落落的俗事里,终究还是搁浅了一些心意,辜负了一些人。
静默。黯然。
第3篇:秋事未了散文
秋事未了散文
你见过沧海桑田吗?
我没见过。在宇宙的面前,我知道自己是一粒沙。
(一)
很多年以后,我会死,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没想过自己是那青山明月要万古长存,可是若想到自己也许会在某一天突然离世,多少会让我感到惆怅。
所以有人对我说,要善待生命,可是我还是会想到死,想到这个赤裸裸的人间悲剧。
我会想,等我死后我会留下了些什么?抑或是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样想过之后往往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变得更加胆战心惊。
有人说死亡只是睡了一个长长的午觉,只是我们都忘记了醒来,这是借口,很矫情,可却也实用。死亡既成事实,人也只有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行动去撰写未来的墓志铭。
如果有来生,你希望下一辈子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希望我是一只海鸟,在蓝天与大海之间翱翔。
可是今生,我希望有人能把我记住,我走过的那些足迹,我企盼它能经受
第4篇:诗梦千秋事散文
诗梦千秋事散文
你说“被生活冷落的,都将被梦境宠幸”;你说“仰首问天,莫若低头看书”。于是,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遁着你的脚步,走进了唐宋明清。
梦里千秋,我随你涉梦而渡。看着那些清丽鲜活的文字汇成传世的华章,越过我的身后,滚滚而过。
A、
在唐朝,我沿着蜀江水渐行渐远,一路拣拾被胭脂点染的“薛涛笺”。
那时,薛涛已经四十六岁了,芳华已暮。但她遇到了小她十五岁的元稹。于是,《池上双鸟》见证了她对他的爱情。可是,好景不长,一年之后,元稹却要离川往别。元稹是一个放纵多情的人。所以,她虽然那么爱元稹,但还是静静地断了这份情缘。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鸟》薛涛
这个一生都聪明机警的女子,一直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和韦皋交往如是,的元稹交往亦如是。她不想日复一日的空耗,她不想自己的
第5篇:秋事实录爱情诗歌
秋事实录爱情诗歌
秋风,不断吹起,
树对立为敌。
你射出每一支箭,
纷纷的落叶倒满地。
许是你的一种快慰,
不管别人求全责备。
制造一次一次的'凄美,
斑斓伤悲的色彩,
涂抹了露珠心碎的泪。
河水恬淡在此时,
丝丝笑痕是轻泛的涟漪。
小船欢度后总被弃,
寂寞的沙滩深埋着相思。
任凭秋风怎样呼唤?
一个漂亮的名字,
成为回忆鲜花的影子。
无论是阳光明媚,
或是阴雨霏霏,
都教我想起一段往事。
谁人都想逃避,
红尘里筑起的樊篱。
在岁月中的旅途,
每个驿站解释你的疲惫。
是留,是走?
只要你曾来过,
大地会为你记下一笔,
抑或将你的脚印存档,
随着时过境迁成就了历史。
第6篇:农家秋事小学生作文
农家秋事小学生作文
经过夏季豪雨的泼洒,骄阳的曝晒,清风的擦拭,落在地里的汗滴变大,变圆,膨胀成一穗穗,一串串累累的硕果。藏在大山褶皱中的乡村满是金黄的颜色:金黄的谷穗,金黄的油菜花,金黄的柿子
金黄色主宰了大自然。
农民那一朵朵怒放的心花已被催绽。地里播种冬小麦的牛。破上啃着青草的羊,头顶上南迁的雁群,一幅立体的秋之画卷,像漫涨的秋潮,围住了山围住了谷,田野里到处洋溢着秋收的喜悦。
仿佛一夕之间田间拱起了蘑菇样的草棚,歪歪斜斜。放眼望去,像儿童画一样,原始朴素透露出一种稚嫩的美。开始秋收,农民们赶集似的把家搬到了地头,锅碗瓢盆,镢头车子。随着镢头的一起一落,便挖出来一个黑中带红的地瓜,农民们将地瓜收进框里,挎到地头。从早到晚,重复这简单的机械的工作,偶尔,也停下来歇歇,把镢头一放,赤着黑乎乎的脚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