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教案教学设计
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纸船》说课稿
乐清市智仁中学项海杰
一、说教材
《纸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在主题,共设置了五篇课文。这些文章作者均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纸船》是一首情深意浓的诗作,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日夜思念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伟大母亲的一曲深情颂歌。诗人以孩子般的纯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表达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在山那边》、《理想》、《秋天》等作品,对诗歌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一些自己学习的积累。为此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将与全班同学一起共同探讨、分析诗作的内蕴,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目标:
1、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情感美、音乐美;
2、学生初步了解从语言、情感、诗境等方面鉴赏诗歌;
3、学生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样式,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教学应回归其最本真的阅读,那就是“体悟”,学生只有浸入诗歌的感情世界,不断的与之交融、重合,这才是真正的“体悟”,为此,教学这首诗,我将重点通过阅读,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瑰丽的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纸船〉〉是诗人远渡重洋,与亲人分离,在颠簸的邮轮上写下的诗作。为此,要想学生融入作品的情境,必须为学生创设感人的情感氛围。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引导发现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学习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美。具体操作将在下面的环节中加以渗透。
2、说学法
(1)自主自悟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准备为学生的自主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自主提问、自主交流、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由浅入深,感受诗歌的韵味。
(2)诵读品味法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而在语文课中,就必须强调个性化品读。通过深情的朗读,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感受其画面美、情感美、音乐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母爱”两个大字,要求学生用深情的语气读这个字,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这样导入摒弃以往的先入为主的做法,营造一种爱的氛围,从而为下一步的入情作很好的情感铺垫。
2、根据自己阅读诗歌的积累,说说欣赏诗歌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是温习学生以往的相关知识,又为下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可能学生的发言比较分散,那么,可以把问题再细化些,如“你觉得诗歌的美在哪些地方体现出呢?”而课件中“画面美”、与“情感美”可以机动处理,先后顺序可顺着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
3、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听配乐朗诵,请学生说说感受到的画面。
(2)、展示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的四幅画,请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幅画最适合做本首诗的插图,并说说原因.
新课标强调:语文阅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诗歌又以其独特的画面美,其美的意境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其营造的无限的空间。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解读文本。也许学生的作品是稚嫩的,也许学生的评析是比较肤浅的,但通过这个环节,最起码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诗作的画面美。
4、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请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你们中间也有远离家人的,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新课程呼唤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倡导民主平等的对话。本环节的设置就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读文学作品,做到“动嘴”、“动手”、“动情”、“动脑”,多感官感受作品的内涵。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局部进行分析,品味词语的精练,句子的回味无穷,诗节的丰富感情。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反复品读,反复玩味,反复领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为今后的创造美奠定基础。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细细体会诗句细节处的情感变化,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说话训练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浓浓的感情,并请发言的同学能深情地用自己方式读出这种感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尤其是个性化感受,丰富个性阅读的内涵。
5、多媒体出示: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说说诗歌朗读的技巧。
(2)、选择背景音乐,说说你选择这首歌的原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朗读脚本,在用你们的方式读给大家听。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其诗意往往藏在或纷繁杂乱,或清醇玄妙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天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观书须熟读,其言皆者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学生通过设计朗读脚本,反复朗读揣摩、体悟,从而品味出诗歌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
音乐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学生在选择不同音乐的过程中,已经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世界中。诗歌的急切舒缓,起程转合的律动特点与背景音乐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能有些学生所选择的背景音乐在我们看来并非最恰当,但只要他自己能投入地朗读,深入地领会诗与歌结合所达到的艺术美好的境界。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6、拓展延伸
(1)、请学生小结这一节所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可补充其他的鉴赏方法。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鉴赏春水繁星中你认为精彩的诗作。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传授基本的欣赏方法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用教材教”。一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学完一篇课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这节课中讨论的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并非是权威的,仅仅作学生今后学习诗歌的一个参考。鉴赏方u
第2篇:抓诗眼悟诗情
抓诗眼悟诗情
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自学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抓住关键的词语用现在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并进行比赛背诵,积极性很高。让学生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的意思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 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考探究,避免了对古诗的串讲串问、逐字逐 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 教学主线。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容量,使学生真正学有 所获,学有所得。
第3篇:田园诗情 教案教学设计
邵伯中心小学 丁瑞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基础性诊断。
1、 板书课题。
2、 提问:田园指什么?你认为田园会有哪些诗情画意?
3、 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回答。
二、 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 质疑:文中的田园指哪里,它又有那些诗情画意?
2、 自渎课文,寻找答案。
自渎要求:(1)读书时要有一定的速度;(2)弄清课文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色;(3)把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划下来,不懂处作上记号。
3、 生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 集体交流,讨论自学成果:
(1) 名读课文,看是否通顺流利。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3)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
第4篇:田园诗情 教案教学设计
田园诗情 教学时间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
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步感知
1、投影出示要求。
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语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3、交流
a)指名学生读课文,并随时正音。
b)让学生说说课文介绍了荷兰哪些美丽的景色。
c)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
5、抓住“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
第5篇:拼音教学悟感
:admin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新大纲精神,紧扣新教材特点,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认为应确立“趣为先”的指导思想,并据此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乐于进入汉语拼音的学习中去,从而为他们今后的识字、学习普通话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趣”为先,鼓励孩子们大胆发音,培养他们的自信
初学汉语拼音就好像最初学习英语一样,如果怯于开口,就找不到语感,长时间不开口就会导致语塞。那么怎么做到以“趣”为先,鼓励孩子们大胆发音,培养他们的自信呢?
汉语拼音的第一堂课,我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单韵母“ɑ、o、e”时,我说:“今天,小朋友们将要认识六个单韵母朋友中的老大ɑ、老二o、老三e。”说到ɑ、o、e时,我故意很小声,孩子们听说要认识新朋友,却听不清是谁,都很着
第6篇: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一.教材依据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田园诗情》是一篇描写荷兰风情的优美写景文。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带领同学们领略感受优美的田园风情,体会作者对荷兰的向往之情。
二.设计思想
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田园诗情》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教学设计设计,要抓住原野上的动物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他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荷兰水之国,花之国的美丽就可以了。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重在为学生创设意境,让其自由体会,再加上品读感悟和诵读理解,我觉得学生要理解就不是很难了。
课题教学的设计理念:本篇课文的景美,语言文字也美。所以在教
第7篇:《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田园诗情》教学设计2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初步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并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本课生字新词的意思。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两节课,我们到了山东的济南,看到了美丽、神奇的泉水。到四川的九寨沟领略到了那里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今天,我们到素有“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的荷兰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请学生打开课文,自学完成: 1.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把课文读通、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几遍。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和新词。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骠悍强壮
第8篇:《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第七小学 祝爱梅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欣赏美、热爱美的情感,养成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大自然风光无限,跟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我们欣赏了泉城,领略了九寨沟,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奇特风景。今天,我们又要乘着语言文字这辆高速列车,去国外的荷兰走一趟,去感受那里浓浓的田园诗情。
2.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3.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