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本教材第六单元B部分中的Let`s learn, Let`s do的内容,其中A部分Let`s learn中学生已有对数字one – five 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 – ten ,并围绕本课新授单词,穿插一些Activities,即本节课的第二部分Let`s do.如:“Show me six”. 等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如何让学生会用英语来表达数字1-10是本单元的重点. Let`s do中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数字单词.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征,特制定如下几个目标:
知识目标:
a.进一步巩固已学的数字单词: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b. 能听、说、认读五个数字词汇: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c.能听懂、会说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
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认读数字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字eight,nine的发音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媒体演示法、任务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歌曲巩固法等等。
三. 说学法指导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1、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通过听、说、认读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数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
2、同时,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
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为了教学的需要,课前先准备好:PPT课件, 1-10的单词卡片,铅笔若干, 球一个,蜡笔若干, 一个文具盒、录音机、磁带等。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从Warm-up,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Homework五个环节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1. 录音机播放本教材第6单元A Let’s chant部分的录音,(内容见课件2)。
2、学生活动分组,评价安排。(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设计了两棵苹果树,分别画在黑板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如果表现好可以获得一个苹果,学生的总体表现会在苹果树上表现出来,在课中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发贴纸、语言的激励、情感的激励、手势和眼神的鼓励等滚动推进整个教学过程。)
3、Free talk: 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1—5的英语表达。T:Hello!S1. How many books/hands/fingers…? Ss:One/Two/Three…
T:How old are you? S1:I’m four/five years old.(根据老师拿的单词卡来回答)
目的: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始。
Step2、Presentation
1. 学习数字six—ten。
(1).(看课件3),引出six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4)。(教师带读,边用手势表示。一组一组读,指名读。再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2). 我拿出铅笔,让学生数,从而引出数字 sev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5)。 (学生看我的口型跟读,再请读得好的学生带读。)
(3). 我拿出一个球,老师拍,让学生数, 从而引出数字eight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6)。( play a game : 跟读,我大声读时,学生小声读; 我小声读时,学生大声读。特别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出示课件7),引出数字nine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8)。(我带读, 学生跟读,开火车读,再请个别读,注意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5). 我拿出一个文具盒,让学生猜猜文具盒中的蜡笔有多少支?引出数字 ten 的认读教学,出示课件9。(我带读,男、女生读。)
2.我用手指指黑板上五个单词,指哪个,学生就读哪个。由慢到快,不按顺序,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Step3、Practice
(1).播放62页A Let’s learn部分录音,学生跟磁带读,(内容见课件10)。(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听到的单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依次出示(课件11—15),用How many birds/pigs…?句型,引导学生回答,操练Six_Ten的读音。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3)复习巩固1-10的单词.
a. play a game:教师做手势,学生用英语说出数字。然后师说数字单词,生做手势。 b.Let’s sing:自编的一首歌曲。(两只老虎调)(课件16).
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十个数字。
(4).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62页并跟着做。(学习Let`s do) “Show me six.”…(课件17) a、引导学生边听边做相应的动作两遍。
b、同桌互相说句子做动作,一人说句子,一人做动作。
Step4、Consolidatin and extension
1.说数字,出示(课件18).
2. 听声音,圈数字。出示(课件19).
小结: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用英文数苹果树上的的苹果。(给胜的一组插上红旗,并给予鼓励)。
目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字。
Step5、Homework(出示课件20)
1、课后听录音,跟读所学内容。
2、用英语数数给家长听。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Unit 6 Happy birthday!
Part B Let’s learn
6 7 8910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第2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____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____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____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教学设计2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第3篇: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句和缩句
2、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扩句和缩句的概念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二、扩句的方法
例子:
1、妈妈买来了桔子。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三、缩句的方法
例子:
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
第4篇:微课教学设计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吴堡二小
王红艳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看视屏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2、能在小组合作中正确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3、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的用法。教学重点:
通过看视屏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兄弟,他们是(出示:的、地、得),你们知道他们怎么读吗?这三个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中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下面,我们来学习他们的用法。
二、“的、地、得”的用法。
(一)、在句子中,用在名词前面的,要用白勺“的”字。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如:1.我爱美丽
第5篇:微课教学设计
画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探究周长有什么规律
十堰市东风23小学 常清燕
内容介绍:
此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练习十六第11题:在边长是1cm的方格纸上画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并探究它们的周长有什么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面积确定长和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2、使学生知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解决这样一道题:在边长是1cm的方格纸中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探究它们的周长有什么规律?
现在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一看吧!
我画了一个这样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对!可以用数格子和列式计算面积的方法。
我们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有16个格子,也就是16平方厘米。再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