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读《赵氏孤儿》有感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这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也突出体现了中国人一向看重的“道”、“义”、“忠”等情怀。
在本书的最末的这句话:“程婴大义凛然地死了,他的身躯虽然早已化作了尘埃,可是,他那为了伸张正,舍子救赵氏孤儿的义举,千秋万代,被后人传颂。”最令我动容。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赵盾的忍辱负重,还是程婴等其他忠义志士为救赵氏孤儿所牺牲的一切,每一件都可以称得上是至忠至义。自古以来,“忠义”二字都是中华民族所歌颂的美好品德。而我认为赵盾的忠,是一种愚忠。正是由于他对晋文公的忠心,才在自己多次劝谏新主无效后,惹来全家的灭门之灾。
但无可厚非的是,他为了晋国的前程所做的一切是值得赞誉的。而我认为,这种忠义,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必不可缺的。但这不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可以不顾一切的忠义,是在有原则的基础下,因友谊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的勇气、态度。
虽然赵氏一族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在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后,最终战胜和消灭了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纵使结局是美好的,但不可避免的是这个故事依旧被认为是种悲剧。这件悲剧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却又似一种蝴蝶效应,如果没有赵盾在最开始的任命屠岸贾辅助灵公,大概后面的一切牺牲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的善与义、仁与忠却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气概、英雄精神,这种能激发我们名族气节的情愫,是需要当代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2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仅因为自己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身为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赵氏孤儿——读后感。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读后感《赵氏孤儿——读后感》。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
我觉得文中的程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了救忠臣的孩子,不惜将自己的孩子换忠臣孩子的生命,这种大公无私精神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第3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赵氏孤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赵氏孤儿》读后感1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昏庸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
第4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1:赵氏孤儿>读后感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
第5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文化。电影《赵氏孤儿》在元杂剧基础上主要做了些改动。那么电影到底如何呢?
1、影片最初重要人物的出场及那场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拍得极为精彩,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赵家的灭门惨案把整个气氛推上了高潮。这个时候你以为好戏刚刚开始,其实很遗憾,好戏已经结束了。开头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不过还有个小高潮在等着,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
第6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