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0 08:11: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单 位:三门峡市陕县张湾乡中 姓 名:梁东娜 电 话:*** 电子邮箱:952122976@qq.com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陕县张湾乡中 梁东娜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由藤萝引向对生命的思考,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酝酿阅读感受,启发学生初步领会文中精细的描写、含蓄的抒情。然后遵照由浅入深的规律,采用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思考品味、合作探究,探究反思、拓展迁移等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3.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在多媒体辅助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

2、学习策略:听读、朗读、圈画、自主研究、小组讨论、质疑交流、拓展延伸。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利用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展示一组紫藤萝花的图片。)

激情导入:在大自然中,令人惊艳的美丽随处可见。也许你会喜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许你会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也许你会赞叹傲霜斗雪的腊梅。然而,女作家宗璞却被那一片纯净的紫色,那一树如瀑布般流泻下来的紫藤萝深深折服。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紫藤萝炫人的美丽和跃动的生命力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紫藤萝花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同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叫嚷 麦穗 船舱 绽放 凑合 酝酿 .......迸溅 挑逗 伫立 伶仃 风帆 依傍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察言观色: 3.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当代女作家。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释题

“紫藤萝瀑布”是“瀑布”吗?

明确:紫藤萝又叫“紫藤”“朱藤”,春季开花,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缀在一起,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来,所以作者称之为紫藤萝瀑布。

2.美读

在预习的基础上,指名配乐读。提出朗读要求:(1)节奏缓急适当。(2)读准字音,融入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像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鉴赏专家,也未必能尽得其妙。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由品味此文的独特魅力及所包含的意蕴。)3.理脉

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结构及行文线索有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三、思考品味,合作探究

1.品读语言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在描写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赏析你最喜欢的句子。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交流,进一步品味课文语言,引导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便于学生有意识地模仿运用。)

2.解析背景

课文还写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朵的繁盛作对比,突出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折射出人的不幸,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人生哲理。)

教师介绍相关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而写作此文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十年浩劫给作者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到一树如瀑的藤萝花,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美文,并从紫藤萝的盛开与衰败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3.研读主旨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稀落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自然界的生命能这样战胜不幸,展示它的顽强和美好,人更应如此。也许你遭遇了不幸,但你的生命还得继续,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此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借此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4.课外引申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吗?你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不幸,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面对不幸,要学会承受,而不应一味地抱怨!面对不幸 决不可以自暴自弃,不能被厄运压倒,不要把悲痛留在心头。要勇 敢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

(2)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战胜了不幸,成为生活的强者。请你举出一例。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归纳:任何不幸都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责任、消极悲观的借口。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引向课外,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

四、探究反思,拓展迁移

出示几组有特色的花草图片,引导学生写作。在此之前,由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师归纳:1.学会多感官、多角度地观察景物。2.注意描写顺序。3.采用多种修辞方法。4.融入感情,而且要有感悟。

(设计意图:用本节课学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快速写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总结深化,自然收束

人的一生和花一样,花遇到不适合它的环境会凋谢,人遇到挫折难免失措徘徊,但这可能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景致,因为只有经历过

黑暗的人才会紧紧拥抱璀璨的生活,只有遭受过痛苦的人才会珍视生活中的浪花。

六、当堂检测 1.填空

①本文围绕对()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依次写了()、()、()。

②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2.简答

①文章描写紫藤萝十年“*”期间的衰败凋零和今天的繁茂盛开形成对比,作用何在?

②文章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七、板书设计

紫 藤 萝 瀑 布

宗璞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闹 花色——热烈沉静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2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5)酒酿;江米酒。(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形:一条瀑布,紫色的大条幅上,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味: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作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先写一树花,再写一穗花,最后写一朵花。

2.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赏析语言)赏析语言的方法与示例

方法:方法+内容+效果+表达的情感或主旨 示例一:“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示例

二、“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分的深浅,使紫藤萝具有灵性和生命力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小结:描写一种动植物须注意:

A、多角度描写(具体)

B、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条理)

C、适当地使用修辞方法(生动)

四、写作练习:

请同学们通过描写一种动物或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六、作业

1.课后练习。

2.写一篇借物抒情的小散文。

第3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张健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本文涉及到的生字词的形、音、义;了解作家作品。2、过程与方法:

用恰当的美的语调,语气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生命的艰难和生命的永恒,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用恰当的美的语调,语气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感悟生命的艰难和生命的永恒,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教学设想】 1、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一篇主题表达含蓄,感情流露婉曲有致,景物描写优美,文字简洁精炼的小美文。文章的品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生,由于受阅历和阅读积累不多的限制,品析文章的深度会不够,方法也不多或不当。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邢塘街道中心校

韩中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

1.品味优美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研讨问题的能力,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重点难点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理解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2.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学设想

1.调动学生小学的知识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进而感悟生命的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