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家的广告语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4 08:12: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与道家有关的广告语

与道家有关的广告语

一、运输企业宣传口号

1、恒久情真,通达天下

创意说明:恒通公司满含永恒长久的真情,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同时,能够向五湖四海展示综合实力、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广泛传递真情,使恒通能融入社会,通江达海,广赢人心。另外,喻示恒通车辆所到之处畅通无阻,可以驰骋天下。两句分别以恒通二字藏头,读之连贯顺畅,意境深远,气势恢弘,给人以深刻印象。

2、恒通天下

创意说明:“恒通”可解释为:永远持久地通行天下,既有实际意义又令人联想,句中嵌入恒通二字,使含意更加完整,符合行业特征,尤其是其志在天下的向往与追求,似乎让天下之势尽为恒通占先且独有。

3、和顺恒通

创意说明:恒通的企业精神和服务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的是一种和文化,恒通不仅注重人和,更要与各种社会因素和合,根据交通行业特性,更要讲求交通环境的和谐顺畅,有了和谐、顺畅,恒通运输才能真正永久通畅。和顺通达不但是恒通作为运输事业的目标追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4.顶天立地大丈夫

说明:此句有三层含义:其一、所谓大丈夫,头顶云天,脚踏大地,敢于担当一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展示的是一种超然豁达的形象;其二、做人要堂堂正正,志向远大,展示的是豪迈宽广的非凡气概;其三、从体态气质上,大丈夫的潇洒、伟岸,让人仰慕不已。而大丈夫酒本身就是以男人为目标人群,旨在给男人健康的体魄,刚强的形象。酒与人的关联,使二者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二、宝岛电动车

1、宝岛电动车,乐在“骑”中

2、宝岛电动车,“骑”乐无穷

3、驾乘宝岛,一路风光

4、踏上宝岛,风景这边独好

5、爱上宝岛,风光无限

三 、大邑旅游形象口号

1、西岭千秋雪,大道鹤鸣山。

创意说明:西岭雪是大邑具有代表性的景致之一,此句又出自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打下烙印,便于传唱。而鹤鸣山则是道教发源地,是大邑的名胜,具有文化渊源,与大道大邑相呼应。西岭、千秋雪、道教、鹤鸣山四大元素组合,更突出了大邑的旅游特征。

2、厚道大邑

创意说明:道教发源于大邑,文化底蕴深厚、道教背景厚重,同时,大邑人自古诚信、厚道、可靠。以“厚道”概念对大邑进行的形象定位,符合实情,恰当得体,展示了大邑的淳朴民风。广告语起到了一语双关的'目的。

姥姥乐广告词

1、姥姥乐,大家乐!

说明:句中“姥姥乐”有两种含义:有了姥姥乐食品,大家在共同分享中感受快乐。“姥姥”这个称呼充满着温暖和慈爱,谁不愿意自己的姥姥幸福快乐?只有姥姥得到了快乐,大家才能共享欢乐!这正与姥姥乐食品的概念达成了心灵的共融,展示了一种亲和力与共享和谐的宽广情怀。

2、姥姥乐,不亦乐乎!

说明:有姥姥乐食品,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姥姥都乐了,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这句反问式句子,有一语双关之意:其一、可以唤醒广大民众的消费心智,分享姥姥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其二、“姥姥”这个称呼充满着温暖和慈爱,谁不愿意自己的姥姥幸福快乐?只有姥姥得到了快乐,大家才能共享欢乐!通过表达对长辈最朴素的这种真情实感,倡导了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这正与姥姥乐食品的概念达成了心灵的共融。“不亦乐乎”这句论语名言,传颂古今,早已深入人心,借用此句作为姥姥乐食品广告词,能更好地进行品牌传播与市场激发。

第2篇: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独立独行、别具个性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很少去描绘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或是激烈复杂的政治矛盾冲突,他终身为他自己所构建的“湘西世界”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从而创造出了与当时的文学主潮流相去甚远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的美丽的人性湘西世界,给我们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从文体到文风的形成可以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深远的影响。

一、人生经历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里,山城周围数十里全是山重山,只临到城边时,西边一点才有一坝平田出现。城东南还是群峰罗列,一年四季随同节令的变换,山上草木岩石也不断变换颜色,形成不同画面,神秘奇丽。山城里的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情结使他在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生活在对家乡土地的印象中。这一文化背景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道家文化的接受场。

沈从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军人,家人对他本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沈从文小时侯非常顽皮,完全是个充满童心、野性”自然之子”,“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他经常逃学,在逃学中学会了许多生活知识和人情世故。他到市场观察打铁、杀牛、织蕈子、骂架、打猎,学会了游泳,赌博,甚至偷别人家的李子枇杷,结识了许多奇人趣事,沉湎于大自然中,认识了三十种树木名称,十多草药,观察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主体,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这造就了沈从文“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的性格,形成了他顺应自然,回归天性的审美趣味和生命理念。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攻打凤凰城失败。他的父亲和叔父卷入了那次攻城,而表哥险些被害。年仅九岁的沈从文就听叔父说衙门从城边抬回了410个人头,一大串耳朵,死者上千。这些对于一个年纪才九岁的孩子来说可谓记忆深刻。而这种杀戮持续了约一个多月。作者说:“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辛亥革命后不久,年仅十岁的沈从文便亲历了家庭的变故:父亲因谋刺袁世凯失败而流亡关外;1917年,沈从文聪明美丽的二姐不幸夭折:同年,受家境所迫,沈从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以补充兵名义,随军队同去辰州”;从军期间,初涉人世的沈从文更是亲眼目睹了生命的严酷与人生的无常:在茈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扮过观音菩萨”的莲姑、堂兄沈万林„„这些生命图景,与此前湘西革命党人失败后地方官兵用抽签方式决定苗人的生死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使少年沈从文“感到了生死的莫测”。沈从文的少年经历令他看到人生的大起大落,生命的漂泊无定。亲人的聚散无常使他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学会超越个人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超利害、齐物我、等生死、泯是非,在虚静中“物化”,在淡泊中“心与物游”(《庄子·齐物论》),这正是道家的人生观。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文化先驱者对道家思想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但随着五四高潮过后,处于苦闷彷徨中的部分现代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道家,以求灵魂的解脱和心灵的安慰。沈从文也正是在这种急剧变动的社会氛围中走近了道家。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如何为命运多桀的中国人寻求一条新生之路?沈从文在苦苦地思索着,而道家主张远离政治,远离暴力,无为而治,这些都非常符合沈从文的心境,道家的“尚柔”、“守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也都成为他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难怪沈从文为了表示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沈从文很喜欢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页捕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哀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他一直自称为“乡下人”,就是想强调自己对远离政治,追求自然的一种渴望。

(1)

二、文化追求与道家思想

庄子之“道”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呢?即“乃在直下扣紧人生之问题,而标出人之成为至人、真人、天人、神人之理想。”庄子教人们面对现实追求理想,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生活而成为至人、真人、神人。道家追求的是在精神上、心灵上超脱现实人生,达到“身与物

(2)2 化”,“身于物游”的自由的人格理想。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就是庄子美学极力张扬的核心所在。

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媚世俗,不逐主流,是沈从文留给我们世人的主要印象。沈从文由“中国近30年内政最黑暗糊涂的时代”,“觉察出社会的拙劣和人的愚心”。他认为,改变“社会的拙象”、救治“人的愚心”,最好的途径在于文学,“以小说代经典”。以小说影响国民的心灵,因此,他对文坛上的政治功利倾向与商业化色彩,多次展开过严厉批判。他对海派文学冠以“商业竞卖”的头衔,由此引发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京派”、“海派”之争。沈从文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也就必然会反对文学从属于、附庸于政治的羽翼之下。他也反对文艺的商业化倾向,认为那代表了新文学的“堕落”。沈从文眼中的文学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一个人的生命“指南”与“经典”,却万万不可“沦落”为政治家、商人手中的“工具”和“销售对象”。在卷入的文坛的多次论争中,沈从文都处于被批评的孤立地位,但是,在孤立面前,沈从文仍能特立独行,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决不盲从和随众。坚守孤独而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从中可见道家思想对他的文化追求上深刻的认识。

三、湘西小说与道家思想

1、自然的景观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要忘记自己的现实存在,与天地融为一体,超越人世一切外在的欲望、厉害、是非、善恶、美丑,达到与自然的完全融合.“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造物者之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可见在道家思想中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

而我们知道沈从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就是他所构建的有着原始大自然本色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美丽迷人的。这里山高水长,地苦雾多。湘西的山水既有奇险的一面,又充满了灵性。沈从文更多的是用清新淡雅的色彩来描绘它。这幅湘西山水风情画,不仅有高山流水,险滩行舟,舟人覆没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更多的是,清风徐徐的春日,月华如水的夏夜,气爽清朗的秋色,烟波江上,水雾林梢,水船水手欹乃橹歌,吊脚楼灯光情意绵绵。沈从文对湘西景物的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享受。这也与道家思想对美的追求有着相通之处。“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见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是他在《边城》中写茶峒的美,“两岸多高山,山中

(4)(3)3 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潭是“三丈五丈深潭可清澈见底。”水是“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人家呢“多在桃杏花里,春天里只需注意,有花处必有人家。”山村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可以说这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产物,这一切都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造就了一副如诗如画的境界。他的笔下的湘西世界,古朴、宁静、原始、野性而又十分和谐,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与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暗合。

(5)

2、自然的人性

沈从文曾在他的《月下小景》的序中这样说:“这世界尚或又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石,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着他自己信奉的人性。这种人性就是自然人性。

而我们再来看看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在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之中,他把人性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神人的身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痨而年谷熟。”可见庄子崇尚的人性也是要远离世俗尘嚣,是自然美好的。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贯穿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道”的思想,而道法又是自然的,《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是依靠地上的生物生存的,地上的生物又是在不断地和宇宙中各种自然现象搏斗以求得生存发展,而各种自然现象又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客观规律则是依着自然万物而存在的。人应当效法自然并且顺应生命的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正本性,保持人性的健全。在《庄子》的开篇,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后又写野马,然后又加了一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后面解释“鹏”为什么一飞就可以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作了铺垫,并借助斥鴳的嘲笑道明了一个关键所在“此小大之辨也。”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逍遥的境

(8)

(7)

(6)4 界,就必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样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老子和庄子不管是在关注万事万物还是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中都提出了一切都是要崇尚自然的。他们都推崇自然人性观。

而沈从文也不例外。他向往自然的人生,追求自然的人性。他笔下的主人公可谓都是自然之子。他笔下的湘西少女就如这神秘的湘西世界一样,纯洁善良,不食人间烟火。她们的美是天然而成的,翠翠是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廘一样,从不想道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奇,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从这一段对翠翠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翠翠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赋予的,不管是容貌还是性格,沈从文把她比作自然中本身存在的动物,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这种自然性情。生活简单而又自足,勤劳自然、美丽温和、宁静执着构成了她的人性美的全部。

如果说这些少女体现了自然和谐与人性恬静优美的一面,那么他笔下的男性则带有自然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冲动。《柏子》中的青年水手,《龙朱》中的长子,甚至是《边城》中的老船夫都充满这自然原始的顽强生命力。

而在描写少男少女们的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时。作者也是把它作为一种健康、单纯、真挚、淳朴的人性来长养。《龙朱》中苗族族长的儿子,品貌双全,被人们敬若神灵,“在龙朱面前。人人觉得极卑小,把男女之爱全抹杀,因此这族长的儿子,却仿佛永远无从爱女人了”,只有当他以普通山民的一份子并用传统的对歌方式求爱时,才得到了爱情,因为“抓住自己的心,放在爱人的面前的方法不是钱,不是貌,不是门阀也不是假装的一切,只有真实热情的对歌”。《阿黑小史》中,油坊工人的儿子五明偏偏爱上了油坊主人的女儿阿黑,没有门第的阻碍,也不受财产的束缚,苗家儿女的爱情是那么真挚、纯洁和真诚,他们沉醉在大自然的爱巢之中,不知此外世界上还有眼泪与别的什么东西。还有《旅店》里年轻健壮的寡妇黑猫毫无顾忌对爱情的近乎疯狂的追求,这种质朴的爱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在《柏子》中,柏子粗犷的爱的背后还隐伏着纯朴的人性,隐伏着某种精神的追求。柏子为了和吊脚楼上相好的妓女两个月一次的约会,即使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全部血汗钱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来自自然,又在自然中满足了一切。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人物的爱情,甚至是涉及到

(11)(10)

(9)5 性关系上,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真诚自然,是毫不虚伪,它体现了人们的习惯、乐趣和愿望,反映了生命的需求和生命的趋向,完全符合人的生理自然和心理自然,彰示出生命的自由,生存的洒脱、这种顺应自然的处于自在状态的理想的生命形态,与道家自然人生关一脉相承。只是道家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的人与自然化二为一,而沈从文则更看重人,凸现人的本体需求和存在价值。

当然他的这种自然人性观也表现在他对城市文明扭曲人性的批判中,这与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都市文明是人性的毁灭的根源。在沈从文看来,城市使得“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灭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利庸俗的人生观。”如在《八骏图》中,表面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八个教授无一不是性压抑与性变态者,性爱本是人之本性,都市却用“文明”加以压抑,这正与乡村中自然和谐的爱情相对,这里所谓的城市文明,道德都是虚假的,这里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人性扭曲基础上的,而真正的道德正如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不仁之仁”、“不义之义”,也就是对合乎自然、超然淡泊精神的追求。

3、自然的命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都产生于道,再大道无为创生精神笼罩吓,万物因无丝毫压力而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从而呈现出“自然”。道家思想中还有“委天知命”的说法,庄子《达生》篇中讲:“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名也。”《德充符》又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可见在道家看来命运是人所不能控制,也不能理解的。这也就自然与悲剧命运密切相关了。

当然沈从文并没有他们那么消极,但小说中也贯穿着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他总是用抒情的暖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成淡淡的哀愁。在他的小说《初八那日》,在初八这一天,定亲的幸福与死亡同天发生。作者这样安排,不仅仅是为了进入一种偶然时间,主要是为了揭示偶然性中的必然。《媚金,豹子和那羊》中,小说中的“媚金”是一个美人儿,“她是一个白脸苗中顶美的女人”,而那羊,也很美,“一身白得像积雪”,在命运面前人和羊根本没什么区别,豹子是媚金刚定情的情人,这天晚上,他要去找一只能送给媚金的羊,好带着这只羊在宝石洞与媚金有个美丽的幽会,可他找遍了全村,找了一整夜.羊全看过了,6 很奇怪的事是竟无一只合适的小羊,于是他又决定到另一个村里去买羊,终于在半路上,在路旁深坑里发现了那羊。可等他抱着那羊兴冲冲去到宝石洞时,东方的天已经快明了。此时的媚金因以为豹子辜负、欺骗了她而自杀了。这里,美丽的生命被毁灭,都是因为那羊,为什么豹子不听地保的话,在地保家随便拣一只羊送给媚金?为什么豹子找了那么久都找不到那羊?似乎这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这温顺的羊在冥冥之中蕴藏着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它在主宰着媚金和豹子的命运。

我们在来看看《边城》中翠翠的命运,同时爱上翠翠的天保、傩送兄弟,三个人,一个死,一个走,一个如自己的母亲,优美的地方,优美的故事,潜伏着悲苦的命运。仅看小说的结尾,久可发现作者所表露出的对命运不可知的沉重情绪。翠翠的爹、娘、大佬和爷爷一个个死去,爱她的二佬又生死未卜,这些阴影集中地照在最后孤独生活在渡口边的翠翠身上。母亲的爱人自杀了,女儿的爱人远走了,天保的死夜被乡人们归为天意,老船公在雷雨之夜死去,难道不是天意吗?“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到底会不会回来,不可知,只能听天由命了。他对命运的悲剧保持着一种适当距离的姿态,这与道家因顺自然的修养境界也是相通的。

四、诗化的意境与道家的文风

沈从文的小说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浓厚的诗化意蕴,独特的人情风俗,灵动的抒情笔致,多姿的叙述形式。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实际上写的是他追求的理想和将这一理想艺术化而产生的梦境,他以梦境和理想为骨架,以想象为翅膀,以古朴山野乡村人性人情之美为血肉,营造出一个明丽、轻快的纯净审美世界,把读者拉向一个超越其生存时空的瑰丽迷人的天地,洋溢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其理想的梦的天堂:美丽的茶峒小“边城”,有长满竹篁的翠绿沁人的大山,清澄透明的溪水,铺满玛瑙石的白河;洒满柔辉的“月下小景”,微风摇荡,稻草飘香,一对恋人相依相偎;玉家母子的“菜园”,种着各式的花木,晚风中吹来阵阵素馨兰花和茉莉花的香味;七个野人的山洞,吴甘二姓族居的乌鸡河„„都是当地居民或游客所看不见和无法到达的世界,是他用“文字去捕捉自我的感觉与事象,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是人事和梦结合起来的超现实的艺术再现。他无不在追求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梦境,《边城》中曾描写傩送二老的歌声进入翠翠的梦境,把翠翠的灵魂托起,翠翠的灵魂在美妙的歌声中“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 7 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通过梦境艺术地表达了翠翠内心深处对二老真挚的爱情。《月下小景》中描写傩佑对着熟睡的恋人唱歌,而女孩在睡梦里听到歌声并能应和着情人的歌声,唱出心中的爱。在这迷朦的梦里两个年轻的灵魂真正粘合成一体。沈从文善于在一种美妙的诗的梦境中利用梦象把富有“神”性的“全然的美”呈现给读者,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灵魂甚至原始生命的自由之美,给人以一种自内而发的审美感受。这些都与老庄散文尤其是庄子的那些浪漫而又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异曲同工。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他主张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同时他还保持和发扬着人原有的朴素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认为人应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些与自然一致的思想都影响这沈从文,沈从文从来都是自称自己为“乡下人”,他就算进了北京城,心还留在自己的家乡,这种心情可以说贯穿了他创作的一生。他为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的纯朴和美丽,他把最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让我们这些整天沉浸在都市文明中的读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同样崇尚自然,超然淡泊,还有着自由飘逸的美学理想。他把笔伸向他热爱的故乡湘西,在其中寻到一种“健康、优美、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让他在心中建立了一个堡垒、一块根据地,也是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

⑹ 注释:

⑴《从文小说习作选》之序言 第3-4页 1949年开明版 ⑵《中国哲学原论》 第324页 唐君毅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⑶,⑷,⑸,⑽,⑾《凤凰》第210,168,351,335,350,417页 沈从文著 凌宇编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

⑹《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小说》第108页

⑺,⑼《庄子解》 第45,87页 王夫之著 王孝鱼点校 中华书局⑻《老子解读》第7页 刘坤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目录:

1、沈从文 《凤凰》 凌宇编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

2、吴立昌 《沈从文作品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3、《沈从文文集第三卷——小说》

4、贺兴安 《沈从文评论——出天凤凰不死鸟》 成都出版社

5、邵华强 《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花城出版社

6、沈从文

7、刘坤生

8、王夫之

《从文自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子解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孝鱼点校 《庄子解》 中华书局

第3篇: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与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的“上善若水”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水利万物而不争,企业利万众而有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与道家的广告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道家的广告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