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4 08:37: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出处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能出征打仗吗?于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看这次出征派谁去最好。赵充国自告奋勇地说:“要平定西羌,我这个老头子就适合。”

宣帝同意了,便问他:“老将军这次出征,你准备带多少人马,怎样去征服西羌?”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音yú 于)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听说百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作出估计。我到了金城,侦察了解了情况后,才能够制订出作战的计划。

赵充国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来挑战。赵充国吩咐将士们坚守营地,不许出战。经过充分的`了解后,赵充国就先后四次上书宣帝,报告了自己征服西羌准备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着重劝化。对不听劝化的顽固头子,就抓住时机狠狠打击。前三次上书,汉宣帝召集群臣研究,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赞同,并指责赵充国迟迟不进兵,催促他发兵进攻。后来,汉宣帝经过再三思考,又觉得赵充国讲的确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讨的各路骑兵撤回来,只留下赵充国在那里屯田防守,开展各种工作,主要用教育、劝化的办法,去征服西羌。这么一来,果然很有效,西羌那边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百闻不如一见”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第2篇: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拓展: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典故

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指听闻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语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羌人侵扰、烧杀抢掠的警报,情况十分严重。朝廷闻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兵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问他们谁愿率兵前去的时候,却无人敢应声了。

这时,老将赵充国站出来奏说自己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了解军情。宣帝准奏,并让他估计一下需要多少兵马、武器和粮草。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情况究竟如何,在后方还不清楚,所以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我要先去摸清情况,然后再草拟方略,向皇上奏报。”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亲自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全师、保胜、安边之策”。奏报朝廷通过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汉人和羌人的关系缓和了,边境也随即安宁下来。

古人认为,听来的总不如亲见的。所以轻“耳闻”,重“目见”。《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后汉书·马援传》:“传闻不如亲见,视景(影)不如察形。”否则,就叫作“以耳代目”“贵耳贱目”,都是贬义词。这种看法,在俗语中称作“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与“百闻不如一见”同义。

现在,人们多用“百闻不如一见”来强调亲自调查情况的重要性。

成语典故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解释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造句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 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 道听途说

成语英译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第3篇: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之百闻不如一见

导语: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后面用来比喻即便听人说一百遍,也不如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处理问题要多作实地调查研究。

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多;闻:听见。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汉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攻扰,勇敢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隶主头子会盟,联合发兵进攻汉朝。宣帝先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去征讨,结果被打得大败,一口气逃到今居(今甘肃平凉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讨救兵。

汉宣帝经过与大臣商量,觉得在将军中只有赵充国最熟悉西羌的情况,可是他已经七十六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