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的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4 08:32: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的读后感

《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的读后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以及观察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今天拜读了这位老师的的这篇文章,我有很多同感。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条是: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可以说我们所学的绝大部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最近学的《百分数的应用题》,我运用了这种“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方法,效果很好。

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复习题组:

1、 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2、 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3/5,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3、 一堆煤重有120吨,第二堆煤是第一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4、 一堆煤重有120吨,是第二堆煤的60%,第二堆煤是多少吨?

从这几题当中,你觉得哪些题的意思一样,为什么?(学生回答)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而分数应用题在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已经学习过,百分数这个内容相对而言就不是新知识了,在教学中我就运用它们两者的联系来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我深有同感的是:精心设计题目,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像他说的那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还是在教《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当我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根据列式和条件连线。

a、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桃树的棵树比梨树少75%,梨树有多少棵?

B、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有多少棵?

C、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75%,梨树有多少棵?

D、果园里有桃树240棵,梨树的棵树比桃树多75%,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A、240×75% b、240×(1+75%) c、240÷(1-75%)

d、240×(1-75%) e、240÷(1+75%) g.240×(1+75%)-240×75%

这样的设计从全局考虑,也能让孩子真真明白每种类型题该如何做,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我推荐这篇文章,他不仅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需要,也是我的教学课堂的需要,他为我对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表现。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儿童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主动认知,积极促进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老师以讲解为主,并能很快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能力无从提高。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该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这样做花费时间虽然多一些,但由于是儿童自己思考探索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能力很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针对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鲁迅直言:“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之,脑力顿锹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学生学习的抽象知识,是在多次感悟认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飞跃,感知认识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但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直到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促进概念的形成。如“教8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8的意义后,提出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8代表的物体吗?(2):你能不能把8根小棒分一分,方法越多越好。通过“分一分”的'操作过程,引导领悟数字8的分解和组成。(3):请你充分发挥想像力用8根小棒摆出各种有趣的图形。通过摆一摆活动,建立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儿童对“8”的认识。

二、以旧带新,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所以,我每次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尽可能复习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5 + 4=9中得出9 - 5=4;9 - 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中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推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推理的?先确定谁?能确定的先确定,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让学生清晰的说出推理的过程,这样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四、清晰的表达,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好办法。同样是在简单的推理中,生利用一系列的口头表达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学生说理后,师再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了解题目的意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口头表达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和观察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第2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为了巩固成绩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又拿出一个泥做成的长方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说:“棱长都相等时”。有的说:“长、宽、高都相等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碧波乡又诗小学

潘凤波 *** 联系地址: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教师新村第五栋二单元六楼右

第3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更新观念实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把观察作为认识的基础,对学生观察、记忆、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综合成较完整的数学能力,以提高学生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良好的观察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例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郑州到北京,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飞机,问选择哪一种,可以使路程最短?因为飞机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前进的,所以坐飞机的路程最短.然后让学生观察,一只蚂蚁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爬到对角的顶点处,沿哪一条路线使路程最短?学生很容易得出沿长方形的对角线路程最短.由此可知,“在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相长,实践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三洪奇小学

田海艳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地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第三次全教会也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中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引领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企业依靠创新,延长寿命;国家依赖创新,增强国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是时代前进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增加了对员工创新性的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了时代的责任。当今职业学校教师仅仅教授熟练的理论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培养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才能,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探索适合提高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对“创新”的探讨

1.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来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培养观察能力可从观察的准确性、、条理性、深刻性全面性四方面抓起。

一、援引易错题型,培养观察的准确性

小学生年龄小,受其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比较浅显表面的层次,很多时候,观察中的无意性占了主导地位,或者受其兴趣的影响,或者受其以往所学知识的迷惑,或者是生活经验的累积,观察的准确性不高,往往有些题目一出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中儿童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