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坛经教学反思范本
坛经教学反思范本
而建立了佛教
故釋迦牟尼,獨稱為佛也
佛教於流傳的過程中,再分宗派─如印度的十八部派
於是各個宗派的創始人及繼承者,即稱為祖也
在印度佛教中,這祖的稱呼,還不明顯
但於中國佛教中,卻十分注重─以中國的家族觀念,本非常濃烈也
祖無祖意
一個宗派的形成,最初皆非刻意為之
而是於理論的架構及行門的修持中,慢慢形成其獨特的風格
最後宗派的意識,才漸形成;而這可能是幾代以後的事
於是再溯本探源,追封其初祖.二祖等
禪宗的祖師
禪宗在四祖道信與五祖弘忍時,漸形成宗派
故溯本探源,追封達摩為初祖.慧可為二祖
達摩且不自知為初祖,更那有「衣缽傳法」的故事呢?
是祖祖相傳,而非祖祖單傳,如接力棒似的
祖祖非單傳
佛陀於鹿野苑度五比丘後,即教分頭弘化;既證果者,即是傳法弟子也
佛在僧中,佛教無「教宗」的官僚體系
所謂「拈花微笑」的傳法故事,疑是中國禪宗所偽造的
至於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家譜,也是中國禪宗所編造的─可能是荷澤宗編的 至於中土的傳承,亦非如此單純 達摩的傳承 《楞伽經》來自於求那跋陀羅 達摩弟子有慧可.道育及尼總持 慧可有弟子僧粲.那禪師及向居士 道信是否直承於僧粲禪師,目前還有異議! 至少在僧粲禪師的時代,宗派的'意識還不鮮明 以達摩.慧可及僧粲,皆是頭陀行者 道信於雙峰山,建立道場,會下有五百多人 弘忍於憑墓山建道場,會下有七百多人;故宗派意識,才漸鮮明 弘忍弟子中開法的有惠能.神秀.法如.智詵.宣什宗.老安 弘忍時代是否有「五祖」的稱號,值得懷疑? 至於惠能生前,是絕對無六祖稱號的! 即使謂:祖祖相傳。卻不必是祖祖單傳! 傳法及傳位 就傳法而言,乃不妨多人皆得法,也可能竟無人得法 但就傳位而言,即是一人傳一人也 付囑與傳位的制度,乃與叢林的興起有關 叢林中必有住持,以領眾修行 如前一代住持圓寂或退位,也必推選下一位住持 當然下位住持,最好也是「得法」弟子 於是得法者,未必傳位─早期的弟子或早已弘化一方了 傳位者,未必得法 但於世間中,很多人卻將得法與傳位混為一談;故有「祖祖單傳」的錯覺 四祖的付囑。
第2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都应该能做到不多取,不舍弃,换句话说就是对一切事物能做到不执着,顺其自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真正做到不执着于任何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意要想着顺其自然的话,那这本身又是另一种执着了。另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人的本性都是清净的,都是纯洁的,只要你有了佛心,就能成佛。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出生都是善良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都可以成为善人的。我们看佛经是为了要解开苦闷,从而得到快乐,要把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句“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那么什么是以心传心呢就是我把心传授给你,你要用心去接受。这种传授的方法并不是强制你接受某种思想,而是要你自己去用心领悟,也就是需要“自悟自解”。我们现在学习的课程都很难,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的,并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领悟老师教给你的东西,融会贯通。
在第二部分般若品中,法师提到“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个人理解就是要真正的快乐起来,就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按照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得到真正的解脱。比如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身边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到底是被诱惑吸引,还是抵制诱惑,向着我们心中的目标前进,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去怎么做,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在第四部分定慧品中,有这样一段“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迷惑,说禅定智慧有分别的、其实禅定智慧是没有分别。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智慧运作时,内心湛寂不乱、禅定便在智慧中。正当禅定时,心中清楚明白、智慧已在禅定中。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定慧平等学习受持。学习的人、不要说先习禅定后发智慧,或由智慧引发禅定、因为两者是不同的,有这样见解的人、便是见得真理有二相了。口中说好话、心内不善,空有定慧的言说、而禅定智慧是不均衡。如果心口都是善的,表里如
一、即是定慧均等。自己明白去舍己利群,诤论先后的,即同凡夫。不断诤论的,增长我法二执、不离我、人、众生和寿者四相。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我们要做到禅定和智慧的平衡,禅定个人认为代表心中的善念,而智慧则代表才学,两者要平衡的发展,否则我们所掌握的才学将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
看了我的这些感想之后,很多人肯定会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它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吗,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让我们不挂科,得奖学金吗?虽然物质条件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生活,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帮我们消除人生中的痛苦。从而,学习佛法的目的正是在此,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依照佛法去办事,能够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学佛就是让我们得到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有心里疾病的,很多人都会去找医生帮助解决,但是医生只能是缓解你的病情,并不能去掉病根。
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心理疾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贪心、嗔恨,痴狂等等。所以我们就要从佛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修佛法来除掉贪嗔痴三念,从根本上解决心理疾病,使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
如果我们想的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随之而来的烦恼也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把佛记在心中,那么心里的复杂的想法就会变少,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究竟为什么一个人会不开心?原因就是心里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去跟别人相比,使自己的内心被压迫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满腹心事时,是想笑也笑不出来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真正的开怀大笑了。
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僧侣手中的佛珠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控制内心的躁动,每当心中焦虑的时候,就去数佛珠,诵佛经,内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在佛家,是有这样一个故事的,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这个故事与我们控制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内心不安分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尘世中,遇见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去执着。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心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所以,当我们这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佛珠和佛经把心给拉回来,就像牵牛的绳子一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
在我们现在,可能没有佛珠和佛经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还是要时常的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即使出现的是不好想想法,我们也要清楚。当我们起贪心和痴心的时候,我们不要跟着自己的心乱跑,让这些烦恼成为我们内心中的主体。我们要培养自己正面积极的念头,好好把握自己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佛经是为了培养我们一个好的心态,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不要受到外界太多事物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刻谨记这一点,比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他的心中积累的太多的嗔恨心,从而导致了他走上歧途。我们要时刻把握并且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人生步伐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第3篇:《坛经》管窥
《坛经》管窥
《坛经》内容颇杂,思想不连贯乃至矛盾的地方亦有所见。自敦煌本《坛经》发现后,胡适先生对其进行整理批判,力证其为弟子神会伪作,而钱穆先生则以为神会究竟是一个学僧,故《坛经》并非伪作。
一、
这段众所周知的学案虽未了结,却极大地推进学界对《坛经》研究的深入,其中,以胡适同日本铃木大拙先生的争论最富有意义,胡氏早年留学美国,师徒杜威研究实存主义,但在《坛经》研究上,却执理性主义的立场;铃木氏乃禅学大师,其对《坛经》的阐释,却与20世纪西方哲学颇有相通之处。因此,两人的争论,不仅对于《坛经》的研究,而且对于学术研究方法,均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意义。
近年,杨曾文先生整理出版了《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可谓是对国内《坛经》研究的总结,颇益于学界。
从目前出版的各种《坛经》
第4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神论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
第5篇:坛经两则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坛经》两则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
第6篇:坛经教案
《坛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坛经》的语言是早期的白话文,在句式和一些词语的意义上与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有所不同,要注意比较、积累。如“住”“即”“当”等。
二、学习《百喻经》佛经运用譬喻和寓言进行说理的方式。
三、领悟“不立文字”“以心传心”“顿悟”“直指人心”等禅宗教义,批判的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四、佛教教义为难点,可稍做点提示即可。教学方法:
讲-读-议-评 教学时间:
《坛经》1-2课时 《百喻经》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佛理小故事:
1、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
第7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坛经》的书籍,在看了之后,感觉心中的震撼是非常大的。全书共分为自序品、般若品、决疑品、定慧品、坐禅品、机缘品、顿渐品、护法品、付嘱品这几部分,它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何以为经?何以为论?根据佛教的习惯,只有记录的释迦牟尼言论的书籍才可以命名为经,而后人所有的感悟只能命名为论,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唐三藏,去西天取的是经书,而后回来自己有所感悟,写出的书,命名为《成唯识论》,这也可以说明《坛经》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的研读一下。
在第一部分自序品中,主要讲述的是慧能大师对自己的介绍以及得法的因由。大师在这一部分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感触很深。那么,这句话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理解成我们在做任何一
第8篇:坛经 论文
初读坛经的心得与感想太虚大师是近代史佛教上“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其名言“人成即佛成”,开拓了暇满人身的意义,也充分说明做人和成佛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人生佛教自太虚大师开始,广为人知。但,笔者以为,早在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已经充分开掘了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操作规范,六祖惠能倡导的直指人心的开悟见性和生活中修行的理论,包括:皈依、打坐、忏悔、修行、持戒、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对佛法的弘扬等等范畴的重新阐释,在六祖惠能这里,立足于人和人生,秉承着世尊的般若思想,将佛陀的本怀浅显易懂地转译过来,切实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使佛法和修行变得平民化生活化,使大众容易感受到佛法的真切利益,且不为“出世”还是“入世”而苦恼,使佛法为普罗大众信受奉行,是人生佛教的先行者。
五戒十善,四念处,四正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