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8:32: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与默默无闻中凸现。

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九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的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而且让听课的老师能明白“搭石”的含义。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养,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养,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四、以“写美”留住美

发现了美,感知了美,好要把这种美倾注于笔端,永存在心间。因此在本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真真正正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感悟美。

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反思】

一、优点

没有偏离语文课的轨道,上出语文的味道,体现双基教学。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课我紧紧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读好课文。

2、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品读,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3、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时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老师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在讲到两人同时过搭石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词句演一演,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还锻炼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4、注重读写结合,鼓励学生读读写写勤练笔,发掘学生的想象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不足

1、老师情绪高涨,学生的情绪没有点到火候。

2、课堂语言欠规范,随意性大。

3、教学过程没有达到收放自如,教学机智还需培养。

4、通过看教学录象发现放手让学生自己练读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到学生中间,感到和学生之间的交谈,互动还没有达到融为一体,教师自身没太放开。

5、还要加大读文的训练。在学生谈感悟谈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以读代讲。

第2篇:《搭石》第二课时优秀教学反思

《搭石》第二课时优秀教学反思

《搭石》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课题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课题并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搭石。

二、通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读完全文后,谈谈搭石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三、紧扣“美”,理解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从“识、悟、读、说”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在识字上,根据中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并把生字放在句段中,理解音、形、义,更体会情感,形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伏字的处理。在感悟中,着重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遇上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以此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灵活地理解了“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去积累语言,去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的音乐美、画面美。在读书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老师范读、合作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默读上,我是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边思考,让他们在静静地读、思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说话上,我是让孩子们在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证才让孩子去说。

四、回归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对全文深入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课题,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学生由此也初步感受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了以读为本,但在朗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调动还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一,缺乏激励性,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败笔。

第3篇:搭石第二课时

21《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搭石》这篇课文,知道了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平凡而又普通的搭石。

2、听写词语: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搭 石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通过课前自学,搭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你简单地说说。(指名生说)。

二、感知美

1、师:同学们,你们和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直接体现了搭石的美?是哪句?(指名说,课件出示,全班再读)

2、师:一排排普普通通的搭石,怎么会成为一道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什么美?请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1《搭石》第二课 时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体会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感受并学习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搭石 》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搭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江市湖滨小学

周巧玲

课时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怀,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从中受到美的启迪。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搭石》这篇课文,知道了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瞧,这就是那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图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