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盗牛文言文翻译
盗牛文言文翻译
同学们有读过盗牛这篇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盗牛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盗牛》原文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问:“晦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译文
有个偷了牛被抓的人,他的朋友探望他并且问他:“你因为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晦气碰出来的。”熟人问:“你的晦气怎么能自己来呢?”他说:“我正好在街上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它有用处,于是把它捡起来了。”熟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什么罪呢?”他又答道:“绳头上还拴着一只小牛!”于是问的人露出一脸惊讶的神情。
当时,国都中有一个偷牛的人,牛的.主人抓到他。偷牛的人说:“我遇到牛一时被利欲迷惑,从今后将改正,您既然宽恕了我,希望不要让国君烈王知道这件事。”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烈王,烈王把一匹布赠给了盗牛者。有人说:“这个人已经做了盗贼,害怕你知道,你反而给他布,为什么?”烈王说:“以前的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骏马把马吃了,秦穆公却赐给他们酒。偷马的人不吝惜生命,来解救秦穆公的灾难,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悔过,害怕我知道,这是有羞耻之心,是善心将要产生了,所以给他布劝他做善事。”
注释
1、者:……的人。
2、拘:拘留。
3、盗:偷。
4、过:探访。
5、何:发生......事情;怎么。
6、适:正巧,恰巧,适逢。与方同意。
7、信步:随意走走。信还有书信,真实,守信用的意思。
8、以为:认为。也有和现在以为一样的意思
9、遂:于是,就。
1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1、复:再,又。
12、对:回答。
13、愕然:吃惊的样子。
14、临:将要。
15、云:说。
第2篇:《盗牛者强辩》文言文翻译
《盗牛者强辩》文言文翻译
导语:对于文言文翻译,各位不要放松练习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盗牛者强辩》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盗牛者强辩》文言文翻译
原文
有盗牛而被羁者,熟识者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曰:“然则罪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咎由自取,何强辩为?”
翻译
有一个因偷牛被抓的犯人,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因为什么事而被抓呢?”他答道:“我真是太倒霉了。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捡起来了。”认识的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呢?”他回答说:“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旁观的人说:“这偷牛的人,罪过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要强辩呢?”
注释
羁:关押,拘留,这里指被抓
女:同“汝”,你
悔气:倒霉的运气
向:刚才
闲:随意
耳:同“尔”,罢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复:又
《患盗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田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第3篇:坐盗文言文翻译
坐盗文言文翻译
坐盗的故事出自“晏子使楚”,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坐盗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坐盗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坐盗文言文翻译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
第4篇: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
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
《陈述古辨盗》是出自北宋作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卷十三》中的一个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县令陈述审一个偷窃案时运用做贼心虚的心里捉住小偷的故事。以下是“陈述辨盗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①盗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③。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④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⑤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
【注释】
①的:确实,真正。②绐(dài):欺骗。③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
第5篇:患盗论文言文翻译
患盗论文言文翻译
患盗论文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下面请看患盗论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患盗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
第6篇:宋人疑盗文言文翻译
宋人疑盗文言文翻译
宋人疑盗文言文大家读过了吗,主要是讲什么道理的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宋人疑盗文言文翻译吧!
宋人疑盗文言文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坏墙。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1. 宋:宋国。
2.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3.盗:小偷。
4.亦:也
5.云:说
6.亡:失去,丢失。
7.而:却。
8.父:老头儿。
9.云:说。
10.智:认为...聪明。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大雨淋坏了墙。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盗的。
宋人学盗文言文
原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