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1 17:43: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思路:

1.把握教材特点。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

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

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

2.灵活处理教材。

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

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

3.凸显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学准备:

1.发放《竺可桢的自然日记》阅读资料。

2.发放《詹天佑》阅读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

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

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

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七.教学反思:

1.让理性之光穿透课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创造性的时空。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师。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这堂课就融入了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凸显学生主体,摒弃散漫对话;凸显心灵交融,摒弃外在肤浅;凸显语言味道,摒弃游离形式。步步踩实在语言的基石上,行进在文字之间,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构建课堂文化平台。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她所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如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她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

这堂课的主题词是严谨科学家。在构建的这样一个主题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的体现。

3.用链接穿越课堂时空。

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中转站,链接过去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局限在这篇文章里,不应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教材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打开通向语文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这堂课在突破传统的封闭课堂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4.精心琢磨引领的艺术。

把引领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来探究,努力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本堂课学生的个性堂飞扬,生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

第2篇:《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课时

目的: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第3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对课文的研读,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分几部分?第一段讲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2、指名读

3、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

4、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光阴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那么,相关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第一朵杏花教案

第一朵杏花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朵杏花》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