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
难点: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讲到的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最后一位是禹。大禹除了治水有功外,他还做了什么大事?
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建立了夏王朝。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夏朝,以及夏之后的商、周,看看他们的兴衰更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所以一个朝代我们必须了解它的方面主要有:起止时间;都城;君主:开国、末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夏朝是在哪一年建立的?
生:约公元前2070年
师:那禹把都城建在哪里了?看课本回答 生:阳城
师:在现在的哪里? 生:河南登封
师:好。那我们凭什么说夏朝就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呢?大家想一下,一个国家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 生发言
师:监狱、刑罚、军队、官吏,是组成国家的基本成分。从考古的遗址和古书的记载中证明,夏朝建有政府机构,有宫殿、军队,监狱,并有刑法《夏小正》,其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比较符合的是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大家可以参照课本25页的自由阅读卡,复原的宫殿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宫殿那么富丽堂皇,但它开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请三位同学来念一下这段话。
师:这段话中的“理”指的是什么?“世道变了”变成什么样子? 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师:从禹到他的儿子启,子子孙孙继承王位,经历了四百多年。传说有一次,有人向禹进贡了一坛美酒,禹喝得酩酊大醉,醒来后对人说:“酒太好了,正是因为如此,后世一定会有人为他家破人亡的。”禹的智慧洞察入微,在后世的朝代中,许多君王包括他亲手建立的夏王朝都因为酒而灭亡。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正是如此。夏桀并不是姓夏,桀是商汤给他的称号,表示残暴的意思。我们在课本上一起找到他残暴的罪行。(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教师:夏桀不得人心,自比太阳,引起了百姓的愤怒。那大家想,夏朝他的周边都是一些归附于他的部落,一旦夏桀失去百姓的信任,是不是会有人来夺取他的王位?他就是商部落的汤。汤逐渐强大,并于公元前1600年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结合多媒体动态展示)
汤是位有名的明君,他重用有才能的家奴伊尹,关心百姓,勤于政事,使得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
商朝建立后,把都城建在亳,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但是在商建立的初期,政局比较不稳,经常会有贵族造反。同时我们说商位于哪个流域? 生:黄河流域
师:黄河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水患
师:大禹治水都花了13年,但是黄河经常改道泛滥,严重威胁都城的安全,有时甚至会淹掉都城。因此,商的第二十个王盘庚便把都城迁到了哪里? 生:殷
师:盘庚迁殷后,商朝的都城就再也没有迁过。因此我们把商朝也成为“殷商”,它的遗址称为“殷墟”。二十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出土了许多商朝的遗物,包括甲骨文和很多的青铜器玉器等等。商的版图比夏朝相比扩大了很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过了中兴,到了商朝晚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名的暴君,这就是谁啊?就是商纣王。
学生可根据课外阅读,如封神榜等谈谈对商纣王的了解。教师补充: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叫商纣王,他的原名叫子受辛,他在位三十年,在他统治的初期,重视农业,社会生产发展,并且用兵东夷,扩大了商的版图。但是许多战俘和奴隶却没有得到好的安置,加剧了商朝的不稳定。在统治后期,商纣王居功自傲,他重蹈夏桀的覆辙,兴宫殿,酒池肉林,奢侈享乐,不愿听取大臣的意见,且残害忠良,挖叔叔比干的心,迫害自己的两个哥哥,也不把百姓放在心里,用炮烙酷刑来镇压百姓。因此,民怨增生,商朝的统治也走向末路。
西边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强大,周文王重视农业,开仓赈济百姓,修德行善,同时他任用一位贤人姜尚作为他的军师。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个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姜太公钓的不是鱼,是国王。(播放视频姜太公钓鱼)。正是这么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头”,凭借他满腹的经纶与才华,用一根鱼竿,“钓”来一朝军师之要职,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如果姜尚没有满腹的经纶与才华,如果姜尚没有立志为国的抱负,或者如果姜尚没有为远大理想而煞费心计,用一根鱼竿“钓”来一朝军师之要职这样的行动,那么,周国当初兴盛的历史就要被重新改写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年轻的你们,首先要努力学习,培养能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其次要有立志为国干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再就是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和适时展示自己的办法。[板书]
掌握知识 + 远大抱负 + 展示自己 = 姜太公 = 成功
在姜太公的支持下,周文王收服了周边小国,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很可惜的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大计就过世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继续以姜尚为军师,同时继续他的灭商大计。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军队,与其他小国在盟津会师,讨伐商朝。商纣王听说消息后,马上召集了七十万大军,双方在牧野展开会战。双方的力量
悬殊,大家想谁的胜算会大一点。生:商纣王
师:但是商朝军队里很多都是被商俘虏的战俘和奴隶,本来就对商的统治不满。因此在兵刃相接之时,纷纷掉转方向一齐攻打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兵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
师:周朝建立后,把都城迁到了镐京,历史上进入了西周时代。讲了夏商周的故事,大家想一个问题,商汤灭夏跟武王伐纣为什么取得胜利? 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三、西周分封制
师:周的版图比商更加扩大,那么如果你作为统治者,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生发言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代贵族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师:分封即封邦建国,周天子除了王畿归自己统治外,把其他的领土分给自己的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周武王刚开始封了六个诸侯国。分到土地的大多是周天子的亲属,如当时辅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被分在鲁国;少数是功臣,如姜子牙当时被封在齐国,还有一个小国例外,那就是宋国,他是由商朝的遗民组成的。在诸侯国内,诸侯有怎样的大权? 生:土地、军队等等。还可以对下一级进行管理。
师:在得到的同时也要付出。诸侯对周天子有怎样的义务? 生: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镇守边疆,跟随周天子打仗。想一想:周天子或诸侯死后,谁来继位?
师: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不管这个儿子的年龄比其他儿子大还是小,智商高还是低,他都有这个权力来继承王位。通过这个制度,可以避免父子兄弟之间的流血冲突。在诸侯之下,还有卿大夫、士,每个阶层各司其职,同时只向上级负责。这些统治的少数人我们把他们称为统治阶级。底层的平民和奴隶,他们是被统治的大多数人,我们称为被统治阶级。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但是,分封制是否有不好的地方呢? 生讨论,发言。师:在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后,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之后又变成了一百多个诸侯国。大家想一下,我刚开始分封时,都是分封我最亲近的亲属大臣来镇守我的疆土,彼此有信任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分封的土地越来越零散,彼此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诸侯掌握的大权使得他可以在自己的领土里为所欲为,甚至谋划造反。因此,周天子实力的衰微,诸侯割据,从而为我们之后要讲的春秋时代埋下了导火线。
在西周统治后期,政局混乱。在周厉王统治期间,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百姓冲到宫殿里,周厉王逃到黄河边上不敢回来。于是,太公召与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时间的事件。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王,他的故事是“烽火戏诸侯”,为了取悦宠妃褒姒,周幽王不惜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前来。经过这次事件后,周天子如同狼来了的小孩子,威信丧失,势力完全下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其儿子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由于镐京在洛邑之西因此镐京时代称为西周,洛邑时代称为东周。同时因为这时鲁国有位孔子写了一本《春秋》,时间与东周时期差不多,所以又称为“春秋时期”。
课堂小结:夏商西周都城、起止时间、开国、灭国君主。
第2篇:夏商西周的兴亡练习题
夏商西周的兴亡练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00年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A.阳城B.镐京C.鹿台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B.启C.幽王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舜传位给禹B.禹传位给伯益C.禹传子,家天下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2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554年275年B.407年550年260年
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
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
族入侵
10.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A.黄帝B.禹C.伯益D.汤
11.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
12.读图1,回答: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
(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13.读“西周等级示意图”(图2),结合学习P20~21灰色底网内文字,回答:(1)自上而下将各阶层的名称写在示意图的右侧.(2)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
3
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D8A9B10B
13(1)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2)见教材P24页。
第3篇: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史料反映了西周的社会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下列各项中,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①交纳贡品;②交纳租赋;③派兵作战;④服从命令。A.①②③④;B.②;C.②③;D.①③④。
4.神话故事《封神榜》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人物形象,那么这部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大禹治水;D黄帝大战蚩尤。5.“桀把人当坐骑”放映的社会情况是()
A夏桀暴虐无道;B当时没有交通工具;C是一种体育运动;D奴隶地位低下。6.武王伐纣的性质是()
A民族
第4篇:定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尧舜禹,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王位进行传承的呀?(禅让)也就是说尧年老时把王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晚期,随着禹势力的不断扩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原始社会至此结束,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下面我们来看教材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首先同学们迅速的浏览下课本先了解下本课的第一目: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都城和统治的中心地区在哪里?(阳城)
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也没有国家。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社会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
第5篇: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年级历史教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是第五课灿烂青铜文明这一节内容的展示平台与下一节内容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
第6篇:《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通用6篇)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
第7篇: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2、在阅读、判断、讨论、交流、探索中享受学习。
3、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学习过程:
1、夏朝的兴衰:阅读课本20—21页,回答(1)建立:约公元前()年,()建立夏朝,()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2)统治: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西部和()南部一带,都城()。夏朝修筑了(、),建立(),组建(),制订(),设置()。
(3)灭亡:夏朝经历了()年最后一个国王是()。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阅读21—23页,回答
(1)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年,()战胜夏桀,夏朝灭亡,()朝建立。商汤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
第8篇: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