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3 08:15: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

邵伯中心小学 丁瑞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 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第2篇: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璜土实验小学备课录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意思,并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 投影 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 揭题1、 导入: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2、 解题:(1)简介“峨眉山”,(2)简介作者3、 初读课文(1) 范读课文(录音机)(2) 按要求自学课文① 拼读生字,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半轮 影 流 夜发向 思 君 下② 读通课文,理解词句(3) 检查自学情况4、 精读诗文(1)疏通诗句:①看图理解: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这里指月影。 流:流动,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②理解: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3)指导看图,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想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学生看图,教师描述)(4)指导朗读: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5)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注解栏

教后感

第3篇: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高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2、解题。(1)简介峨眉山。(2)简介作者:李白 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霞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

齐读课题

歌是歌颂的意思

谁来说说歌颂什么呢?(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