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多变的天气测试题
多变的天气测试题
篇一
1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 的影响,另一方面受 的影响,并且受其影响还比较大
解析:空气质量的高低,应该知道是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并且许多的地理现象也都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理学习中最应该关注人地关系
答案: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2下列词语中的,描写天气的是( )?
A.四季分明B.长冬无夏C.风和日丽D.终年炎热干燥?
解析: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时刻在变化。“四季分明”“长冬无夏”“终年炎热干燥”描述的现象时间比较长,它关注的时间是多年,一般变化不大。
答案:C
3降水概率为30%,表示( )?
A.一定有雨B.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C.降水的可能性是30%D.一定是晴天?
解析: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答案:C
4要了解近几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渠道有( )?
①当天的报纸 ②课本 ③手机短信 ④收音机 ⑤互联网 ⑥电视 ?⑦杂志?⑧地图册
A.①②③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⑤⑥?
解析:了解近几天的天气情况的渠道有多种,包括:近几天的报纸;手机短信;收音机广播节目;互联网的网络信息;电视节目等
答案:D
5表3.3为空气的质量等级、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读表后完成下列各题。
表3.3?
空气的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1~50优
二级51~100良
三级101~200轻度污染
四级201~300中度污染
五级>300重度污染
(1)判断以下几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A.北京 89
B.太原101 ?
C.南宁30 ?
(2)从空气质量因素来看,最有利于市民做户外锻炼的城市是
解析:根据材料中所给城市的污染指数,可以对照表格中的数据,经过分析判断可以得出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从空气质量因素来看,空气污染指数最小的肯定最有利于市民做户外锻炼
答案:(1)良 轻度污染 优?
(2)南宁?
6符号“”表示的风向、风力为
篇二
1、下表是我市气温资料,完成: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气温(°C)13.115.019.522.526.027.227.325.023.419.916.815.1
(1)在网格座标中绘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2)我市最热月是月,气温年较差是。
(3)根据表中资料,概括描述一我市气候的`基本
特点(季节变化特点是):
冬季,夏季。
2.右图是学校气象小组一天的气温观察记录,这一天的日平
均气温是()A.6℃B.8℃C.10℃D.12℃
3.一般来说,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12时左右
C.午后2时左右D.傍晚
4.北半球海洋上,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
A.6月B.7月C.8月D.9月
5.下列月份中,最适合去南极考察的是()
A.1月 B.4月C.7月D.10月
6.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学校,放暑假的时间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7.中山最高峰五桂山(海拔531米)某天测得山上的气温是15℃,此时山下某地(海拔约30米)的气温大约是()A.21℃B.9℃C.18℃D.12℃
8.从全世界范围看,气温分布()
A.从高纬向低纬递增B.从高纬向低纬递减C.从沿海向内陆递增D.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9.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B北半球海洋C南半球陆地D南半球海洋
10.读右图(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
(1)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在月。
(2)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在月。
(3)该地气温年较差是℃,写出计算过程。
(4)(注意:气温高于15℃为热,0℃-15℃为暖,0℃以下为冷)
那么,该地的气温季节变化特点:
冬季(12、1、2月),夏季(6、7、8月),
四季变化(明显/不大)。
1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经线)平行,这是因为气温的分布主要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2)在图中分别找出20℃、10℃、0℃、-10℃等温线,由这些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因为纬度越高,获得太阳光热越(多或少)。
(3)找出20℃等温线、南北回归线,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位于线之间,也就是气候五带中的带。世界上最热的大洲是。
(4)找出-10℃等温线、南北极圈,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位于(纬线)以内,也就是气候五带中的带。世界上最冷的大洲是。
(5)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弯曲),原因是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小)(注意看图:等温线在海洋上比较平直,在海陆交界处比较弯曲)。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A、B、C三地中年较差
最小的是___(填字母),
其年较差约为___℃。
(2)B地最冷月的气温约
为__℃,最热月的气温
约为___℃,
B地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带、____带和____带。
(4)B、C位于____半球(南/北),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13.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假设右图海平面
的气温为32°C,求山顶的温度?
篇三
一、选择题
1.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3.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A.中国B.日本C.英国D.蒙古
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
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
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
二、填空题
1.在世界地图上,南美洲大陆_________部分与_________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提出来的,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_____________的一块大陆。
三、读图题
1.读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见图2-4),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说明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曾经是_________的一部分。
(2)造成目前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见图2-5),回答下列问题:
(1)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的海洋化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生过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题
1.拼一拼:找一幅废旧的东西半球图,将各个大陆沿轮廓线剪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块整体。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多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大家一定要牢记。希望这篇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同步测试题可以帮助到您!
第2篇:多变的天气
多变的天气
大丰中学
地理组
敬伊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在生活中发现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教材图文结合,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图画上都很好的体现了本节的内容。同时在活动处的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中对天气的各种现象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同时很多同学通过电视天气预报的认识,有的同学能了解少量的天气方面的知识。但是大多数同学还不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不能够很好的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术语;熟悉城市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从生活中发现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提出看法及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画图及语言描述,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看法及呼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角色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增强了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教学媒体
1. 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 挂图与投影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天气的变化状况,例如,大家出远门是要看天气预报,到郊外玩耍怕下雨等等,这说明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老师问:人们经常用什么来描述天气?
学生答: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教学新课
一 天气及其影响(20分钟)(板书)
(1)天气及其特点(5分钟)(板书)
活动1:找一名同学回答a 描述学校当地这几天的天气情况。
另一名同学回答 b这说明天气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a前几天是阴雨天,今天是晴天。
b天气状况不一样。
老师总结: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
演示描述今天早晨“不同地方天气状况”表(用多媒体和投影机)让学生描述成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天气状况是否相同。老师总结: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板书:天气是多变的。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15分钟)(板书)老师提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学生)你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喜欢晴天,讨厌雨天,因为天晴可以出去玩,但是下雨了,道路是滑的,上学、户外活动都不方便。
老师评价;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他很好说明了自己为什么喜欢和讨厌这种天气。
活动2:(分角色)让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扮成农民朋友、司机朋友、游客、军人朋友,谈下对这些天气的感受。
甲:在春天的时候,我非常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了我的庄稼才能长的很好,但是在收割的时候,我又害怕天天会下雨,因为粮食会坏在田地里。
乙:我喜欢晴天,这样便于开车,下雨天路面滑开车很吃力,容易出交通意外。丙:我喜欢下雪,那样我可以去看雪景,在景区滑雪。
丁:我是军人,每天都要训练,下雨天训练时,衣服容易湿掉,浑身很不舒服。总结:天气都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老师总结: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各方面都有影响。(板书)
联系历史课知识,谈谈历史上同天气有关的事例(补充俄罗斯二战时的事例)。
(3)(让学生翻书到46页)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土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老师在黑板上演画出符号,让学生识记并自己演画一遍。找几个同学尝试播报天气预报。
二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20分钟)(板书)
(1)空气质量日报(5分钟)(板书)
过渡:我们每天都同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相接触,那你们觉得现在的空气质量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以前我们这里空气清新,但现在有些浑浊了。
空气质量好不好已有了衡量的标准,指导学生读图3.9回答用什么衡量空气质量的好坏?
学生读图回答:用污染指数衡量,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级别越低。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成都的污染指数是多少?答:56,属于良。
(2)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15分钟)(板书)
问题:a.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b.黑板上的符号代表的天气状况能否影响空气质量呢?(如沙尘暴会影响)
c.哪些人类活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呢?(汽车尾气、烟囱冒烟等)
活动3.创设情景:将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一个组解决一个问题(假设学生是环境质量监测员)
一 每年秋收以后,村里有些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杆烧掉,用秸杆灰肥田,但是这样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能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肥田方法。
二 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三 冬天取暖烧锅炉,烟囱冒烟,会污染空气,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一 可以将秸秆埋在田地里,让其腐烂来肥田。
二 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同时改良尾气
处理系统。
三 可以进行集中供暖,同时采用其他取暖方式。
四 搬迁污染严重的工厂,并进行废气处理。
(老师)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解决了,现在我个人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我想
买房子,看中了两处,不知买哪处好?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高;另一处房价便宜,但是空气污染厉害。我买哪处好呢?
学生:买第一处,因为这里环境好,对健康有利,身体好才可以挣更多钱。
学生:买第二处,可以把自己屋里进行净化。
老师:谢谢同学们为我出谋划策,通过这里我们会发现,我们污染了环境,我们则必须付出代价:我们想得到清新的空气,我们则必须付出更多的金钱才再能得到,而浑浊的空气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及其天气对我们的影响,了解了天气状况是用什么进行描述。同时知道怎样衡量空气质量。
板书设计:一 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及其特点:天气是多边的。(2)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二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日报
(2)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自然因素、人为活动)
教后反思:本节课涉及的活动比较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回答问题都是同样的那些同学。还有少数同学不能大胆的站起来回答问题,以后多鼓励那些同学并为其提供机会。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对地理知识掌握的还比较少,平时教学应扩充其知识面,教学中多结合实际生活。
《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专项说明
一 目标陈述
知识目标: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术语;熟悉城市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从生活中发现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提出看法及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画图及语言描述,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看法及呼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角色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增强了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 目标设计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设计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术语,因此在这个内容上,先让学生来描述当地这几天的天气情况,从而因出天气是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对于城市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老师现在黑板上演画符号并讲解,让后让学生识记并亲自动手画出这些符号,以培养其动手能力。通过活动2让四位同学扮演成不同的任务角色,丛生活中发现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提出看法及解决问题的设想,通过活动3的创设情境,让各族同学讨论人类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动脑能力,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整个教学目标设计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三 目标达成的思路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在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清楚天气的特点是多变的,从而使学生更能正确理解“天气”这术语。通过多个活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老师通过分析、总结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3篇:形容天气多变句子
形容天气多变句子
1、这雨虽然下得很小,几乎听不见声音,但是你只要在屋子外面走上一圈,保管你的衣服会湿。我看着看着,简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听不到外面的下雨的声音,几乎也看不出雨点在落下来。就这样,整个上午都在下着小雨,一直下着比头发还要小的雨丝。
2、天气是多变的,时而晴,时而雨,时而阴,时而云变化莫测,人们难以捉摸。但是,只要我们可以珍惜每一天,那么多变的天气,也一定将会被你利用!
3、天色十分昏黑,片片乌云仿佛要压下来似的,太阳婆婆也害怕地躲起来了,刚刚还在玩耍的白云也跑回家睡觉了。我拉了拉上衣,害怕即将来临的倾盘大雨会洒在我身上,用力地往家的方向奔跑。
4、夏天是个变脸的季节,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
第4篇: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学会判断卫星云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⑷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2.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卫星云图中蓝色代表什么?绿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云层越厚的区域会出现什么情况? 导入新课
展示:全家总动员看天气预报的图片与天气预报的伴奏曲 师:国学们猜猜这一家子人,围坐的电视机前在做什么呢? 生: 师:看到了熟悉的场景与音乐,让我们想了每天七点半的天气预报。那我
第5篇:教案多变的天气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东宁二中:孙静
一、导入
播放动画《雷欧之歌》
从刚才的那首雷欧之歌里面,我们听到了很多词语,比如打雷,下雨,天冷,天热等,大家发现没有这几个词语其实都是对什么的描述? 生:天气
师:对,就是天气,那什么是天气呢?你能对天气下个定义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什么是天气。翻开课本42页,看到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二、新授
师:同学们看天气预报吗? 生:看
师:为什么要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生:我们会知道第二天用不用带雨伞上学等(略)
师:一起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巩固一下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做完书上的课后练习之后,一起来总结一下(ppt)小总结:天气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个知识点之后,我们来一起解决两个问题:我们要如何描述天气?天气有哪些特征?
先解决第一个
第6篇: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
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片
1、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图片中的天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