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也谈阅读(论坛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71
李研
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国的语文教学进行过猛烈抨击,说过许多好像是过激的言辞。譬如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论学问与知趣》)近二十年来的所谓阅读教学,越弄越邪乎,成了阅读就是训练,阅读就是做题,把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感,把启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等读书的本意全都扫荡殆尽了,因此,要使阅读纠正,使阅读教学变得生机盎然,首先必须改革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彻底从应试的泥潭中走出来,而回归真正的阅读世界。
1、打破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给阅读以充分的自由。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而现在我们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既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上的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需不需要课本,目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认为,虽然人们对语文课本一直批评不休,但人们为什么又一直坚持使用语文课本呢?是因为对教师而言,查找适合的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而言,依托某一课本学习,会有成就感。课本的批评者过分强调教师会死抠课本,其实在授课教师手里,课本应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创造的刺激物,话题的起点,教师工作的蓝本,复习的工具或反驳的对象。而且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可以选择课本进行取舍和修正。我们应该解放课本,而不是抱怨它,我们要始终记住应以多元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课本这种特异的文化产物。另一方却认为:也许象地理、历史和数学这些课程确实需要课本,但语言学习却不一定。语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交换信息。一个备有廉价报刊的阅览室要比大量昂贵的课本有价值,在那里学生可以阅读到真实的语言,至于语法和词汇,学生完全可以去买语法书和词汇表。课本给学习者规定了很多界限,如在什么时间要学习多少生词,完成多少句法,而没有课本的课堂里,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教学双方会更开放,更具创造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混淆了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过去我们对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花费的心血太多,而对语言学习的本源(母语环境和母语阅读)关注太少。人的认识一是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二是来源于间接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在信息交互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不但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了人们澡雪精神,提高认识的最好方法。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现在我们要给阅读教学以充分自由,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处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看没看过美国小学校长为鼓励学生阅读而当众吻小猪和爬着上班的故事?)
2、充分尊重阅读者的个性,对文本不求强解,求统解,求全解。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难,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中的问题统统解决,这实际上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中小学生同教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距离,要想让中小学生把书中的问题全弄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一首李白的小诗,小学生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很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同样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著名学者王富仁曾经说过:“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式,接收方式。”(见《名著推荐书目》)
3、阅读必须回归到“读”上,练好“念”功和“诵”功。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的“念”,乃至于“诵”。吴伯箫先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未。所谓“本”,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来非常简单的事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的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其实,教师越是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就越被贻误。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乃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以致守夜更夫都能熟背成诵,明代大学者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读抄七遍,所以,他的书斋叫七录斋。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训古斋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删繁就简和矫枉过正的举措,是决不能从少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曾在结尾处无限感慨地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何等高尚的任务,为此而工作又是何等的美妙啊!”如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过去还不曾真正感受到这种商尚和美妙的语,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切将变得更为可信而实在。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071
第2篇:也谈第二届海峡论坛
也谈第二届海峡论坛
摘要:第二届海峡论坛是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旨;定位于形成两岸民间交流的平台、两岸经贸合作的平台、两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讨的平台和两岸合作交流枢纽的平台,将海峡论坛打造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一个新的重要平台。注重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意,聚焦民生,共同研商两岸民众关注的热点议题,着眼于深化两岸民众交流交往,推动海西发展先行先试,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10年6月19日至25日在福建省举办了第二届海峡论坛。主会场在厦门市,系列活动分别在福建的其他8个设区市举办。论坛邀请了台湾各县市派代表、工商企业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别代表参加,还邀请了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少数民族、行业代表、民间社团人士及台湾知名人士、社会精英、很多台湾基层民众和妈祖、保生大帝、陈靖姑、开漳圣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众——凸显了此届论坛的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此外,今年的论坛将两岸交流主题与海西发展议题相结合,进一步落实了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进一步落实了中央惠台政策,研讨海西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的举措,充分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流露出促进海西先行先试的特点。当然,第二届海峡论坛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更加突出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产业对接,注重群众性文化交流,努力扩大交流活动的受众面,让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民众和其他普通民众共享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围,融洽彼此感情,达到了促进文化交流的效果。论坛的另一特点是突出民众参与这个主体,让两岸百姓当主角。通过论坛活动,深化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扩大基层参与面,开展基层各界别的对口联谊,促进基层对接常态化,争取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识和成果。
第二届海峡论坛论坛扩大了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聚焦民生,汇集民智,凝聚民意。与去年相比,本次论坛规模更宏大,代表性更广泛。论坛活动精彩纷呈,论坛成果丰硕务实。妈祖文化活动周:拉开了第二届海峡论坛活动的序幕;举办了妈祖信俗“八个千”系列活动,营造传承、保护、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弘扬妈祖文化的氛围。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中国民航局出台七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两岸航空运输发展。海峡青年论坛:以“和谐社会与青年发展”为主题,围绕创意产业、两岸经贸合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人数创造了历届之最。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交流会签署协议117项,内容包括友好乡镇结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旅游开发等。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以加强两岸客家县市、基层的交流合作为议题展开讨论,对“海峡客家”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推进两岸客家寻根、恳亲等活动提出建议。通过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联系和往来,凝聚两岸客家文化共识,增进两岸客家乡亲情感,推动两岸客家和谐进步。两岸金融合作研讨会:两岸的专家们就两岸金融合作与海西发展、两岸银行业合作、两岸证券市场的创新与规范,以及两岸保险业合作进行了研讨,并对推动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促进海西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期间举行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乡镇对接合作意向书签约仪式。海峡妇女论坛:更加突出了民间交流的主题。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情系两岸侨胞福祉,共谋闽台侨乡发展”。论坛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侨联总会共同主办。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体现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且应邀参加论坛的人士界别多,范围广,跨度大。平潭旅游开放开发研讨会: 以“平潭旅游开放开发”为主题,以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为目标,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岛旅游休闲胜地为重点,以实地考察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组织境内外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就平潭旅游开放开发发展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专项规划》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 两岸的61家影视企业就47项的影视合作项目,进行现场洽谈。海峡27城市新闻出版业论坛:两岸新闻出版业同仁共同探讨了加强两岸合作的新思路、新看法,达成了许多共识,共签约项目41个,签约总额达11.9亿元。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签署了《海峡两岸中药新药开发合作协议书》、《中医亚健康数字化辅助诊疗系统开发合作协议》等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合唱节:进一步拓展了两岸文艺交流。武夷山朱子文化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举行了朱熹文献陈列馆开馆奠基典礼、朱子文献征集捐赠仪式、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朱子文化词诗楹联展、朱氏菁英论坛、朱子理学高峰论坛等活动。南平与台湾4乡2校签署了对接联谊协议。开漳圣王及部属后裔回漳谒祖活动:在福建省云霄县将军山举行祭祀大典,大会还启动了漳台“十姓百村”宗亲对接活动,由10对漳台村里长进行村对村的对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大赛:两岸专家学者共同签署了4份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大赛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今后闽台将定期互派体育队伍开展体育比赛交流活动和体育界高层人士互访,建立两岸交流平台,使海峡两岸的民间体育交流经常化、常态化。海峡两岸职工论坛:围绕“两岸经济合作与职工交流”的论坛主题进行了座谈交流。和平小天使两岸手拉手活动:两岸主办单位及历届小天使代表188人齐聚海西,参访了长乐冰心文学馆。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 :是迄今为止两岸高校联合开展的规模最大的赛事交流活动,不仅为两岸师生加强沟通、增进情谊搭起了新的桥梁,也为深化两岸高校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论坛全体人员共同发表了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联合行动倡议书。台湾百家关帝庙信众福建谒祖会香活动:这不仅是台湾历史上关帝信众到大陆最大规模的进香活动,也是400年来台湾关帝庙神首次“携手”西渡海峡。举办的这二十几项交流活动是一个大交流的平台,多元声音、多元意见在这里得到表达和倾听,两岸同胞坐在一起探讨合作,寻求共识,我相信这将会成为推动历史的重要力量。” 第二届海峡论坛为两岸开展平等协商,加强互利合作提供一个平台;积极促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证明了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第二届海峡论坛使大家意识到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两岸交流应以两岸民众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并无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应遍及城市和农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借助两岸各界民间团体发挥更有力的促进作用,从而为两岸民间交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形式,促进越来越多的两岸民众投身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第3篇:救救老师(论坛帖)
论坛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734
李贺裕驰
曾几何时,“成灰泪始干”的蜡烛、“辛勤”的园丁已经成为“给芦苇活力”的风,“为船导航”的航标--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早已由“无私奉献”转为“开拓、创新”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早已不是“深夜批改作业”的形象,而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然而,现在更多的中学教师却仍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又哪能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从教以来一直任教两个班语文,担任班主任,虽然对教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每每力不从心,在周末和假期都被剥夺的情况下,即使偶有心得,也只能让这火花似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现在仅有的一点成就也是被逼出来的。我时时盼望着什么时候能轻装上阵。
去年我调来三中,学校仅给安排一个班语文,带一个班。我可真是游刃有余了
第4篇:自驾游活动论坛征集帖
锦绣中原 陶醉自驾
车友关山寻奇境
喜欢旅行的人,热爱自然给与的恩赐,懂得陶醉生活的点滴。陶醉,是享受出发的心情,更是在山水间悠然自乐的神情。一次圆满的自驾之旅,亲朋知己游玩的意兴阑珊,甚至水过山间留下的潺潺水声,只要您有一颗敬畏自然、陶醉生活的心,无时、无刻、无事、无物不可陶醉,花鸟、虫鱼、山水、自然都是幸福。
“岩重崖叠铭志海陆变迁著太行史卷,山崩水蚀雕塑峰石奇观绘北国画廊”,关山风景名胜区,是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以石柱林、红石峡为代表。雄险伟岸一线天,地貌雄险壮观,俨然一座巨型石屏拔地而起,似铜墙铁壁,气势宏伟。
山与水相偎相依,水与景相映成趣,如何叫人不陶醉?远离闹市喧嚣浮夸,放慢奔波的脚步,驱车探寻中原胜景,尽情陶醉关山奇境。听风,听泉,听心灵陶醉的幸福声音。陶醉,舍得系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