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5 12:53: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相约星期二 读书笔记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他们看待人

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

。因为商品中凝聚

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

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功来体现。

在经济学中的认识,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每一个生活在社

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生产。

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

而莫里通过他的言

行,告诉我们:

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

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个人都

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

了近十个年头,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是,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

寐以求的自由。

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污染、人际的竞争、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

困惑:

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

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

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

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

深刻的认知,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

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寻找生命的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因而将

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

但是,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

想过,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而兴奋也只

能是一时的。片刻的欢愉过后是漫长的空虚。物质的获取难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因为我们错认了快乐的本源。

真正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正的快乐,根植于与他人的情感之中。

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快乐的坦荡。

我想,这便是莫里直面死亡、慨然无憾的原因所在。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

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人说,只怕世上只留下些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善心、平常心、童心的时候,就全完了有点道理,但是,大家都有判断和理解能力了吧,这个书不是为了影响更多人成为莫里,而是说繁复的生活中也该静静心思考~ 让功利者警醒,于我,是学到了一些道理我看的是吴洪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的版本,书译的不错,余秋雨的序也锦上了添花余秋雨说,人生的意义鲜有人讲,是大家知难而退,于是做了这样的假设,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心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莫里就是这样契合的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把自己生活的智慧,说给学生米奇分享给大家~1有一位名叫莱文的智者说,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于人,并去接受爱。2我们真正的需要不是过多的物质,而是“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3我们的文化莫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受到威胁,因为他会担心失去它。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你就会视金钱为上帝。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就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在小事情上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莫里的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莫里全身心投入和人的交流“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那些和人说话不专心的人活得太匆忙了“他们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忙着在寻找。他们想到了新的车子,新的房子,新的工作。但过后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同样是空的,于是他们重又奔忙起来。”而莫里“情愿把精力放在与人的交流上。”“小组讨论,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4怎样在感情上超脱自我完全投入感情,只有经历了才能超脱自我莫里谈到了最让他害怕的时刻:剧烈的喘气使他透不过气来,他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口气能接上去。这是最让人害怕的时刻,他说,他最初的感情便是恐惧。害怕和担心。但当他认识了这些感情的内容和特征——背部的颤抖,闪过脑部的热眩——后,他便能说,“好了,这就是恐惧感。离开它。离开它一会儿。”对孤独也一样:体会它的感受,让泪水流淌下来,细细地品味——但最后要能说,“好吧,这是我的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它的感情让我去体验。”5关于婚姻和家庭你要清楚结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到一生的伴侣爱情和婚姻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妥协、开诚布公地交流、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家庭的涵义在于爱和“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有人视孩子为自己事业上的绊脚石,莫里说“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6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思考疾病使他生活难以自理和失去隐私,但是莫里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重新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年轻会幼稚,衰老是走向成熟,接近死亡也有积极的一面。“但愿我变年轻”这样流行的想法反映了“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会更注重自己的真正的需要。余秋雨说莫里为自己拟定墓碑的碑文“十分收敛,又毫不谦虚。”——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若非得从书里找出什么不足,那就是生活的智慧贯穿其中,没有有条理清楚的列出来,你自己思考去!

第2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你遇到过这样一位好的老师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想用自己70多年的阅历和思考,来给这个迷惘的世界教授关于人生的一点思考。莫里,一位罹患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他的床榻边,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人生最后一课。课堂不需要书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婚姻、原谅以及死亡。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当莫里谢世后,米奇将听课笔记整理后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用一种平和睿智的口气来讲述生命这样庞大的命题,他从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叫我常常被书中字句触动,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曾经那个愚蠢、自负又别扭的自己。

书中有一段讲述原谅的话题。莫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当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他的朋友在明明知道这件事后却没有来看望他,于是莫里伤心地中断了这段友谊。而当他的朋友想和他和解时,他因为自负拒绝了。最后他的'朋友死于癌症,而他为自己没有去原谅他感到懊悔—他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了。可是,他最终决定原谅自己“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应该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年轻时,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意气,轻率地做出决定,等时间过去,却再也拉不下面子道歉,然后渐行渐远。可是,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还会把这些不甘、自负和失落看的这样重要吗?当这些遗憾成为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学会原谅?无论如何,我们付出的真心不是假的,我们曾经历的欢乐也不是假的,为此,它也值得我们慨然一笑。生活也是如此,扼住命运的咽喉固然慷慨激昂,但当它成为你的负担时,不妨学会与生活讲和。

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关于完美的一天。米奇问莫里:“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回答道:“让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或是鸭子。剩下的时间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噢,就是这些吗?不是和总统共进午餐,或是去享受什么奇异奢侈的生活,最普通平静的一天也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常常在追寻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为此我们汲汲营营一生,心里想着快快快,不然就要追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匆忙呢?当你年老时,回过头去看自己行路匆匆的一生,发现既没有好好陪伴亲人,也没有和朋友欢度一个假期,甚至没有安静下来听过一场夜雨,难道不会遗憾吗?去踏实过好每一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乐于享受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必急于追寻结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当你知道自己要怎么死时,也许你才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跳出社会强加给你的框架,也许你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第3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资料概括。应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但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

当余秋雨阐述本书由来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中国的《论语》,同样是学生记录老师的言语的书,同样是阐述人生哲理,我一度将它定义为西方的论语。

但当我读到小说的正文,我才发现,《论语》写满了名言警句和人生格言,而《相约星期二》这本小说,更像是记事录或回忆录,它有一定的故事性。两本书是完全不同题材的著作,却传递出来相同的人生思考。

而就作品本身,它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及所体现出精神力量,更像是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样是与命运的抗争,同样是饱受疾病的摧残,他们都是《老人与海》中的坚韧无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重读相约星期二 读书笔记

重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我曾经提及过,当我看到《相约星期二》出现在推荐的书目上,心里是有点小激动的。因为我当年购买这本书,其实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余秋雨教授曾为该书写作序言: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时光过了十年,一本书在浩瀚如大海的书市生存下来,并且依然给一代一代的人以感动,是很了不起的。最近,更有台湾艺人金士杰和卜学亮将此书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于是,当今年寒假学校阅读专题再次推荐了这本书后,我又一次打开书本,以我经历了十年的人生的眼光再次审视感悟这本好书,学习生命的智慧。

书中所揭示的生命箴言,来自于一个老人。这位老人是教授,所以显然他有智慧,这位老人罹患绝症,书中所以记录的言语是他生命最后时光坦诚的感悟,所以有着难得可贵的率真和超然。他那些平和亲切,幽默睿智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通用9篇)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通用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1

《相约星期二》是一位不认为生活中有“来不及”的、最后走向死亡的智者说给他的学生的对生活的感悟。文中的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以前发誓永远天真活泼的活下去,以前是一位舞迷。

他得了几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手中持有老师爱吃的食品,即使老师不能吞咽下它们,但可爱的学生仍然持续原来的习惯。于是,这位丧失了驾驶潜质,丧失了行走潜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摘抄(通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读了阿尔博姆的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我知道这是他的三部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正因其中展现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应对死亡时,对生活的种种体会。

或迟或早,人总是会死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人们总是在死亡到来时才去应对,其实,早点思考死亡,也许能够让我们更从容的应对它,也许能够让生活的过程更有好处。

书中,米奇·阿尔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讨论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钱、婚姻、死亡、宽恕等多个话题,莫里教授深刻的认识,给人以深入内在的启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相约星期二》的读书笔记个人有感

《相约星期二》的读书笔记个人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约星期二》的读书笔记个人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约星期二》的读书笔记个人有感1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