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日本教学设计
《日 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教学设计
①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位置、领土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简单说明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②联系日本的自然条件,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并能分析原因。
③运用地图说出日本的交通特点和重要城市、海港; ④举例说明东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通过小组合作掌握知识,通过检测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材分析:
日本是在学习了大洲、地区后,学习国家地理的开始,学习这节时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分析概括一个国家的一般方法。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组成,这几个标题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日本的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日本的国情,导致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东西方兼容的方化。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这节教材的主线,也是本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三步导学”模式
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日本自然地理,第二课时讲经济地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日本的传统服饰、茶道、高层建筑、动漫等,说明日本文化深受东西方影响,不变的是樱花和富士山。
问: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今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它。
2、出示学习目标: ①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海陆位置和国土组成,知道日本的首都,富士山和樱花
②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和日本的气候类型,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③简单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民主导学:(一)、东亚岛国
1、出示任务:
(1)阅读世界政区地图,了解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大约北纬25°——45°。日本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领土组成、:日本是一个岛国,由哪些岛组成?最大的是哪一个?(2)运用地图找出日本主要的海湾、内海、海峡,说出日本海岸线特点:(3)了解日本的面积和人口,计算人口密度37.8万平方千米,1.27亿 补充:日本地少人稠,通过填海造陆、侵略等手段扩大领土范围。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出示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围的海洋(太平洋、日本海、东海、濑户内海)、邻国、四大岛(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主要的海峡、内海、海湾。
(2)由海岸线曲折的特点,引导学生知道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所以海运便利。
(3)从日本的纬度位置说明所处的温度带。(二)、自然环境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文和《日本地形图》,了解日本多山的地形: 日本最高峰在哪?日本最大的平原是?说出日本的地形特点。
讨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本为什么经常发生火山地震?说出地震时的一些逃生办法?
(2)阅读课文和资料,联系日本的位置和地形,了解日本的气候和河流: 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比较日本和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相同之处和差异 讨论分析日本河流特点
(3)讨论:日本的地自然环境对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影响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境内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面积狭小的特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的原因。交流地震时的一些逃生办法。
(2)用东京和北京的建筑、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说出日本和中国气候的异同,了解海洋性和大陆性特征的差异。
(3)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日本河流的特点。
(4)从日本的气候、地形特点说明对日本的农业的影响:种植业比重小、渔业发达。
总结:日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三、检测导结:
读日本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岛屿名称。① ________;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④ ________。
2、写图中甲、乙代表的海洋名称。甲 ________;乙_________。
3、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国家名称。⑤ ________;⑥ ________。
4、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稀疏 B、海湾优良,海运便利C、矿产丰富
D、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单一大和民族
5、日本的居民主要是_____民族,通用____语。
6、日本的地形以____________为主,最高的山_______,是一座___火山,位于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日本的国花_____.7、日本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的__________特征明显,夏秋季节经常遭受_________袭击。
A、人口稀疏 B、海湾优良,海运便利C、矿产丰富
D、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单一大和民族结果反馈:
通过对照学习目标,学生自检自查、互检互查,了解学生达标情况。
第2篇:《日本》教学设计
7.1《日本》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过程与方法】
1.“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招募志愿者”的情境贯穿始终,每一个问题都在该情境中巧妙设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2.通过阅读地图、描图、析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国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在不断的读图分析中积累知识和方法,形成理性的认识。
3.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把难理解的问题易懂化。
4.通过自我的评估,建立知识网状结构,学生对知识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情境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于日本防震减灾方面的学习,增强对生命珍视的意识。
4.从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5.通过对日本的学习,感受日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地形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并通过地图、景观图以及文字介绍认识到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日本工业产品及文化方面的资料。
■教学策略
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拉近地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计“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招募志愿者”的情境,与时俱进,接近生活,在情境中学习,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将举办第44届世界博览会,组委会决定现在开始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假设我们也是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们,面对志愿者的选拔,我们必须要做全方位的准备。现在我们要准备的是关于日本这个国家的内容,下面是组委会发出的要求:
一、招募条件
(一)对日本地理知识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二)有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内容提纲
(一)运用地图说明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二)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三)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四)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的特点。
教师:2013年12月17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日本馆”参展概要。日本馆将围绕“食”这一米兰世博会重要主题,对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食”进行推介。和食是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能代表日本特色的事物吗?
学生:富士山、动漫、樱花、新干线、和服、相扑、火山地震、日本民居等。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都很有日本特色,说明大家对日本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下面我们结合组委会给出的提纲更深入地学习一下关于日本的内容。
学生回答预设:日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还是有话可说的,回答问题会很积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可以缓解刚刚上课的紧张感,并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利用已创设好的情境,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师:我们先来看内容提纲
(一)运用地图说明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
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日本的地形图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位置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加上日本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第一个国家,因此采用通过读图的方式来掌握日本的位置、组成等内容,让学生在图中分析,加强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承转:我们常用“一衣带水”这个词语来形容我国与日本的位置关系,用“千岛之国”来形象地说明日本的组成,那么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完成内容提纲
(二)“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1.用红笔大概描出日本海岸线轮廓,并说明特点。
2.观察日本的地形图,说出日本地形特点。
3.结合P15图文叙述,完成P16活动。
要求:
1.首先结合课本资料,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展示。
3.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
红笔大致描过的日本海岸线的地图
学生回答略。
日本的地形图
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
教师适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有“火山国”和“地震之邦”之称。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日本国民极强的应急意识和未雨绸缪的抗震减灾机制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日本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教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7308万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据组委会透露米兰世博会将是参展国最多的一届,人多也会有不安全的隐患,所以世博会的志愿者也要精通应急管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中除了读图还增加了描图环节,学生在描图的过程中对日本海岸线的特点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本部分知识较为零散,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起处理,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内容,而且自然环境受位置的影响,同时自然环境影响了当地的人文环境。这一环节采用的是4人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地理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对地理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给予最及时的指导,同时系统化知识,强化地理的学习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渗透着生命教育,强调防灾减灾很重要。
教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中的参观者能够体验未来的各项技术,如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的搭载超高清及超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笑容后自动进行摘拍;可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供“看护及医疗援助”、“家政援助”的伙伴机器人,以及拥有娴熟揉弦、拉弓技巧的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日本馆以官民一体的形式参展,以下企业及团体赞同日本国家馆的参展方针,并给予了支持。
多媒体展示:
教师:你认识哪些品牌呢?怎样认识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们生活中的日本的工业产品。
设计意图:在我国市场上经常会看到日本的工业产品,这一环节虽然小,但是一下子拉近了地理与学生的距离,会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承转:那世界其他的地区有没有日本的产品呢?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图“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找出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出口到哪些地方?
多媒体展示:
“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图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在读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清楚地感受到日本经济的发达。
教师: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那么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完成内容提纲
(三)“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多媒体展示: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
2010年日本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图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
小组活动要求:
1.首先独立思考。
2.组长组织,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班内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具体展示略。
教师:善于提炼学生的观点,并板书。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方面。
设计意图: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独立思考后的小组交流合作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日本的工业发展特点及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在交流中领悟,在展示中升华。教师在学生展示完之后,提炼学生的主要观点,系统成板书,学生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听讲会更认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教师:2015年日本馆的主题为“Harmonious Diversity 共存的多样性”。在日本的文化中就有许多共存的多样性,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资料说一说日本不同文化并存的情形。
多媒体展示:
学生:和服与“洋”服并存、和食与“洋”快餐并存、和屋与“洋”房并存。
教师:在组委会中的内容提纲中也要求我们能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资料来进行分析。
学生:在日本民族构成中,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比如茶道、文字、和服等就是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教师:日本文化东西方兼容的特点,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感受到了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几方面来认识日本文化东西方兼容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接着深入思考,日本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其他表现。
课堂总结:关于日本的内容我们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对照组委会给出的招募条件和内容提纲,自我评估一下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构建一个知识网络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做好准备。
第3篇:教学设计——日本
第一节 日本
汪霞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和组成部分。
过 程 与 方 法
1、能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培养学生防灾,避险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 点: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及其他重要城市。
2.根据日本地形图、火山地震带图和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及成因。
难 点:1.学会正确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学会分析一个国家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及形式:播放1917年—2012年日本的动漫锦集。
教师引领: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视频中看到的动漫是哪个国家的?(学生回答日本),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唯一
第4篇:日本教学设计
第八章 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运用资料,说明日本出口加工贸易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
【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
1.分组:将班级按人数情况分为三大组,分别负责有关“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专题的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
2.教具:世界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教学演示平台,电脑等 【教学设计】
1.各小组利用有关资料,通过观察、分析、阅读、归纳、整理等方法,记录下有关内容,第一组:负责有关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内容;第二组:负责有关日本的经济特点方面的内容;第三组:负责有关日本的文化特点方面的内容
第5篇: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提要:
日本是东亚唯一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它自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它抓住机遇,克服经济发展劣势,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品,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与俄罗斯形成鲜明的对比。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注重了对其国内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教学思路与设计: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着许多历史渊源和瓜葛,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多次讲述到有关日本的内容(初二讲述了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初三讲述了日本的崛起――明治维新)。但在本课是
第6篇: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培养学生防灾、避险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导入。日本在我国的东部,是我们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对于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日本。
(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东亚岛国(位置、面积、人口、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引导读图: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1、地理位置(1)
第7篇:《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
第8篇: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第八章 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 运用资料,说明日本出口加工贸易特征 。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等
【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前准备】
1.分组:将班级按人数情况分为三大组,分别负责有关“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专题的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
2.教具:世界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教学演示平台,电脑等 【教学设计】
1.各小组利用有关资料,通过观察、分析、阅读、归纳、整理等方法,记录下有关内容,第一组:负责有关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内容;第二组:负责有关日本的经济特点方面的内容;第三组:负责有关日本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