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7,36(27):87-88.
[2]王连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09):97-97.
第2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3王彩华:>,《学周刊》,2011年第5期。
第3篇: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3、指导学生进行分
第5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境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而这些要求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选用史料进行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历史教师认可,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如何选择却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下面,本人就自己平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一、要选择切合课题、服务于目标的史料
在早期的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个课题我们会下大工夫去查阅资料,结果在搞清楚了许多问题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觉得每一个问题都要讲,每一则史料都要用,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杂乱无章,课堂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例如,面对“红军长征”这一课题,相
第6篇: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
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
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材料一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
第7篇: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摘 要: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高中历史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本文将具体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一、引言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学生历史学?的必备素养之一,所谓的史料实证,就是对历史材料进行确认,判断历史材料的正确性。学生只有具备史料实证素养,才能对历史进行检验,对史事进行评价。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素养正
第8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应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应用
石城中学:温澍宁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更需要借助文字史料,教师应重视文字史料的运用与解读,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经验,注重教材史料,秉持选用原则,有效解读史料,综合组织答案,深入把握文字史料的有效运用方法,促使高中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解读文字史料,这样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字史料;应用;解读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