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学历史史料教学论文”。
如何综合应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课例课题:评价袁世凯 授课人: 教学准备: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5人小组,每组按自愿原则结合。
2、分工搜集材料,完成资料准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比较哪组分工合理。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研究资源:
⑴根据现有资源向学生提供阅读的文本资料并指导学生学会摘要: ①《袁世凯传》李宗一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年8月第1版)②《中国近代史》 李侃
李时岳 编著(中华书局)③《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⑤《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新编高中教材)⑥辛亥革命资料汇编
⑵提供相关的网址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①近代史研究:
http://jdsy.chinajournal.net.cn/)
3、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资料:
⑴肯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⑵否定袁世凯的史料是: ⑶介于二者之间的史料是:
4、依据史料确定研究课题: ⑴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的原则: 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⑶明确学科特点:
5、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 ⑴个人研究,个别交流修改:
⑵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⑶班级交流,然后选出杰出者进行公开发表:
所有同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在征得个人同意的基础上,在教室后边举行作品展览。
6、代表作品举例:
袁世凯真的一无是处吗①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高二(11)班 田小松 指导教师 河南油田高级中学 王守杰②
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窃国大盗,更是一个卖国贼。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看待问题。纵观历史,袁世凯也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而且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袁世凯在推动中国封建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制转变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在“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曾向清政府提出兴办新式学堂的建议。不久,清政府准办。1901年8月袁世凯在山东开办课吏馆、校士馆,创立大学堂,力行新政。后又奏请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在袁世凯等人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历经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尽头。不但如此,后来在清政府的允许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在后来为现代的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袁世凯在迫使皇帝退位、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上起客观积极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先后攻克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此时,帝国主义大造非袁不能收拾的舆论。大臣那桐、徐士昌也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凯,向摄政王载丰施压,迫使奕诓内阁全体辞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又逼迫摄政王辞职,不再干预政事,最终夺取清政权。1912年2月,清帝退位。至此,终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逼 ①②该小论文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
辅导教师获河南省第四届中学历史优秀小论文评选优秀辅导教师一等奖。宫,也就不可能迅速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再次,袁世凯在推动军事制度的近代化中,起积极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军旧军制的腐朽得以充分暴露,朝野上下纷纷要求进行改革,袁世凯毛遂自荐当监督,1895年获得了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权力。他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建制,引进德国的先进武器,教官出自德国,全军习洋操,开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操演军阵法,并组织人员编篡《训练操法详细图说》,该书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方略和训练技术,成为清政府以后训练新军的重要军事教科书。
最后,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也有客观作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期间,要求全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袁世凯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封建军制改革、近代教育发展等方面有较大作用,我们不能抹杀他,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待袁世凯。
【反思说明】:
这篇得奖的小论文是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后撰写出来的。首先上课时讲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提到袁世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专制、复辟、独裁,对外卖国,在思想上大搞复古活动等等,然后,提出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既然能当总统就有他非凡之处。他在历史上到底做没做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希望同学讨论一下。我利用半节课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性推理讨论,有2/3学生认为他有客观上推动历史进步的措施,1/3学生认为他反动透顶,因为他搞复辟卖国等等。谁也说服不了谁,都缺乏具体的说服力的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因此,我就以此为题,让学生到课后去查找资料。我给他们提供资料索引和网站,让他们分组进行查阅,把查阅到的史料进行互换。
针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我着重指导他们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注意一些新观点,反复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彼此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不合传统认识的观点是否有史料作证据,这些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少等。
其次,指导他们写文章。引导他们认识语文上议论文与历史学科小论文的联系和差别,并指出其学科特点,语言的使用规则等,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技巧。
再次,学生文章成行后,指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思考,还有什么不足,史料是否使用充分等等,语言是否精练,接着进行修改。
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传阅,宣读,开一个小论文发布会,教师进行点评,在最后大家一至认可的基础上评出前三名,推荐校报发表。
我在体会反思,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探究能力,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行动起来,一定能改变过去封闭的课堂模式为开放的课堂模式,由重知识的输入改变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由结果变为重过程,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生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就会不落空泛,跃然纸上。【感悟说明】:
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历史教学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其一,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达到中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使学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证据意识。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构建主动合作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特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实践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活动成为共同探究、共享成功喜悦的活动。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宗旨。
4.注重探究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促进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低消耗、高收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刻。这个时期,学生开始睁大眼睛去发现世界,他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特别是从书本上接受了各种思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加强了自我意识,发现自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自己感悟有价值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而且特别空前强烈,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
史料的运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的真实体现。在运用史料过程中,也是研究方法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证据意识的自然流露,凭证据说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是用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一种程序,它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论证和探讨上面才有意义,才能变成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科方法的运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
具体地说,学生综合运用史料,进行写作,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发表见解、感悟起源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一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手头有资料,指导得心应手,不能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造成双方形成不了合力。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使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并且有探究的途径和目的。如果师生相结合,共同讨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起思考,学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得到尊重,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发挥极至。象本课题袁世凯的评述,师生都比较熟悉,但我们这里探究的是袁世凯在历史上究竟是否发挥过客观的积极作用。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教材观点不一致,学生想探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探究欲望强烈。因此他们积极搜集史料,并且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自己的观点能被别人接受。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永远是写作的基础,是思想意识的源头活水。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实际上是在独立进行逻辑思维。阅读的过程是搜集史料、占有史料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说是搜集史料,从小的方面看是鉴别史料,判断史料价值,去粗取精,占有有效信息的过程。这实际是一种学科研究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研究方法的运用。信息在阅读过程获得,需要整理和梳理、升华,形成自己的认识,稍加整理形成自己的作品。初步形成的认识,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看法。这种历史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如袁世凯本人所作所为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个认识,就是在阅读文本史料过程中分类、归纳而产生的观点,然后形成论证过程表现出来。
3.写作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粗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工,体现学科特点。结论从问题起步,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史料、搜集史料、整理占有史料,在查、搜、整、占中不断进行探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断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学生把认识表达出来就需要创作。怎样从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体现史论结合,需要教师指导,并进行修改。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指导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历史学科特点能否体现,史料运用正确与否,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论证是否充分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
只有切实把握好立意、选材、用材,让观点统帅史料,才能成就自己的认识和文章。学生自我体验、亲自探究,把史料所渗透的信息与自己主题有机相结合,是经过自己思考、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学生不仅体验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中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始撰写小论文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需要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是对历史学科写作体例的再认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旦认知成熟,自然就会学到他人的精髓,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创新,就会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会研究方法同样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技能是写作的保证,更重要地是学会思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真思考,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一个论文中心。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引导学生通过仔细体会史料信息,找出贯穿史料中共同的东西,作为写论文的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明晰。
2.确定论文的逻辑关系。所谓论文,不是解决一个新问题,而是论述一种普通现象。既然已经确立了中心,确立了事件和原因,那么在述说这些事件时就要按照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这种逻辑关系通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每个事件基本上都要涉及到时间、背景、内容等。
3.确立文字表述方式。论文文字表达是严谨的、理智的,要注意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史料碓砌断章取义无章法。论文的“理”是从历史事实中自然推导出来的,文中对历史事实的叙述要有“度”,“要能够说明观点”。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应用石城中学:温澍宁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更需要借助文字史料,教师应重视文字史料的运用与......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