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说课稿
一、说大纲
《大纲》对小说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养成研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说教材
《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课文,而且单独作为一个单元。它继承了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结构全文,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三、说学情
1、有利因素:学生此前学过鲁迅的一些作品,对其写作意图、基本风格已有了大致了解,学生对相关背景及当时社会状况有所把握。
2、不利因素:《阿Q正传》毕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课文难度很大。作为高中生,无论在语言修养、知识阅历,还是在理论水平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缺欠。特别是高中三年级课程比较紧,课时安排不宜过多,这就使本文教学的难度更大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
Q 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研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小说的创作手法,如精湛的白描手法,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核。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正确看待阿Q这一典型形象,理解体会鲁迅“含泪地批判”背后的深切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的主要思想性格;
2、分析“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实质;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4、品味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2、品味小说“戏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3、对小说主旨的把握及对教材祥略的处理。
(根据课改精神,我拟订了如下教法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学法
1、自读研读法
2、分角色朗读法
3、导读法 4讨论法(六、教学程序
整体设想:
文章可讲的内容很多,但结合实际学情及大纲“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忍痛割爱”。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尽量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本文语
言幽默,因而可作为文章的最佳切入口,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自己认为幽默的语句,然后共同分析幽默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严肃主题,进而体会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我将本课计划为3课时,教学用具需要《阿Q正传》影碟和多媒体。总的指导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适当引导。第一课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重点突破人物性格特点及小说的思想内涵;第三课时引导学生重点突破“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和本文的艺术手法。每课时后都要留与下一课时内容相关的讨论题,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以便顺利完成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授课过程(教案)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从1921年阿Q诞生以来,几代读者竞相议论阿Q,有人甚至说,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某某部长是谁,也可以不知道GDP是多少,但你不能不认识阿Q,可见这个人物实在不简单。那么,阿Q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近阿Q。(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三)创作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
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四)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提问1:在第七章《革命》中,阿Q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划分这部分的结构。
解答:革命:①未庄风传革命
②阿Q宣布革命
③阿Q梦想革命
④地主投机革命
提问2:作者写阿Q的变化过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解答:(可讨论完成,不要求千篇1律,千人一面。)
①写出阿Q式农民的落后和不觉悟,并体现在他对革命的错误认识上。他不分敌我,认识混沌,革命方式和革命目的都很低下。
②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阿Q们仍在沉重的封建枷锁下生活。
③鲁迅先生向世人提出一个巨大的历史问题:中国应该有怎样的革命,革命怎样才能成功?
以上三个层面,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3:自读《不准革命》章节,划出阿Q革命的心路轨迹。
解答:要求参加革命党→革命愿望受到打击→极端绝望→对不准革命表示愤懑。
(五)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流程:
1、速读课文,找出阿Q典型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归纳其性格特点。
(1)语言:“造反了!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解答:后一句系《龙虎斗》中的唱词,是宋赵匡胤被敌击败时唱的。“我„„”系其敌人的唱词。
①阿Q的革命目的是:获取钱财和美色。
②“打”表明阿Q的复仇心理。
(2)动作:“嚷”→“喊”→“唱”
“飞”→“游”→“踱”
解答:
①“嚷”→“喊”:对革命的认识“造反”,有做人的强烈要求,但对革命的理解又表明他的狭隘和落后。
②从“飞”到“踱”精妙地写出阿Q由兴奋到绝望的革命历程,阿Q式的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始,无声无息的结束,如此短暂。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广大农民的真实的革命的体现。
(3)心理描写:(略)
(4)细节描写:①剪辫子和盘辫子。②神态等。
(六)总结归纳:
1.人物形象及刻画方法
形象: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经济上受剥削
政治上受压迫
思想上受毒害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2.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①阿Q这一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
②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这是阿Q形象典型意义的又一个方面。
(七)结合阿Q的形象,写出你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
(八)板书设计:
初见端倪(一、二、三章)
精神胜利法
继续发展(四、五、六章)
革命中的阿Q(七、八、九章)
退回内心:质朴愚昧、率真任性、敏感禁忌、自尊自大、不满现状等
泯灭意志:圆滑无赖、正统卫道、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安于现状等
(意图:前半部分体现小说的脉络和线索,后半部分概括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并使之呈现矛盾状态,便于学生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阿q正传》读后感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
《阿Q正传》读后感——“阿Q精神”的褒与贬提起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无非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 “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
论《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个人最喜欢《阿Q正传》,毫无疑问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优秀的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
《阿Q正传》读后感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情调的,然而,阿Q却称得上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就凭这“名符其实”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