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_桃花心木优秀说课稿

教学课件 时间:2020-02-27 19:28: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课件】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桃花心木优秀说课稿”。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读课文,了解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式 2. 结合实际理解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仪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以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成百年的大树。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3)如果有规律地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法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习惯。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地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的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炼,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 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四、由学生作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时间不定 桃花心木 浇水量不定 找到水源(不确定)拼命扎根

变化无常 独立自主

做人

不确定 努力生长

《桃花心木》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心木》,(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

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 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 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③ 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⑶ 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 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 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 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 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3桃花心木 不定时、不定量

拼命扎根

参天大树 “不确定”

——﹥

成长、成材 定时、定量

浮于地表

枯萎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以上就是我关于《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大朗第一小学朱文星设计理念《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六团中心校:刘丽华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段,通过对其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课文解读《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给树苗浇水的事情,介绍了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由此说明在艰苦......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1、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是啊,他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

下载《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及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