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两首 说课稿_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教学课件 时间:2020-02-27 12:34: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课件】

诗经 两首 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早阶段,《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些技巧及能力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品味诗歌语言过程和方法

(1)诵读、翻译,感知诗歌的大意。

(2)培养学生能阅读、能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六)教具: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 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女 男 生活幸福 热情、温柔、纯真 “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变 化受尽屈辱 “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

1、翻译诗歌第六章

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采薇》,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五、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采薇》,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离骚》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诗经》两首(《关雎》和《蒹葭》)(八年级语文下册)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

《诗经》两首说课稿范文

《诗经》两首说课稿范文《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氓》说课稿,希望对大家......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

诗经两首采薇说课稿《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下面是课文的说......

下载诗经 两首 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 两首 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