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计数说课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人计数说课稿”。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在小学低年级,对于数的感悟是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建立的,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
认识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点知识之一。从本课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一个数,而是以十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三是数的认识和拓展。
2、教材纵向梳理:/ 3
纵向梳理整套教材后,我们发现:对于10以内数的学习,学生是逐一计数的,这里应用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一个一个数计数器上的珠子,一根一根的数小棒,一个一个的数手指头等,到了2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将正式开始由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学生操作小棒,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当做一个十。
3、新旧版本比较:
修改点:
1.设计了古人计数的情境,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增加了试一试的内容,补充了20以内比较大小的内容,这并不是作为这一课的提升出现的,而是将这一课拆成两课,成为另外一个要研究的内容。
4、横向对比:
相同点:教学中借助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不同点:更注重直观模型,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11-20以内数的认识,体现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
5、学情分析
学生入学前就认识了11—20的数字,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何提升? 学生认识数,能真正理解数的含义吗? 学生是否真正将情境中的数与抽象的数字符号建立了联系?/ 3
在入学前,绝大多数孩子都认识了11—20这些数,而且基本具备了正确数出图中数量的能力。但我估计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数方法应该还是较多的使用,按集群计数的方法还没有形成,如何渗透十个作为一个整体的新的集群计数的方法 ?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受“集群计数”的必要性 ?
“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的分成: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和计算的数。”数的表示不仅仅是数的读写,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样表示”背后的道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细化,引领学生一起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是我要尽心尝试的。
大部分学生数位和位值观念很模糊或者几乎没有。怎样利用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位值制建构过程?
我的定位:
(1)借助数数活动,经历计数单位“十”的产生,体会位值。
一些学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但却不能很清晰的解释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现在的认知状态,应把重点放在数的意义理解上,就20以内数的认识,应重点放在十进位值制的初步建立上。(2)选择直观模型,并发挥各种模型的价值。
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体会,任何单一的表示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说是不够的,只要有可能,就要鼓励多种方式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如手)和直观模型(如小棒、计数器、方块等)来加深理解,鼓励学生操作“直观模型”来加以体会。/ 3
实数的运算《二》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数的运算《二》。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说起: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评价与反思。一、教材分析1、......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平均数例1”。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从......
《平均数》说课稿羊坪镇中心小学:谢枝萍A.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8-----P39《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
《成数》说课稿水泉小学刘永雄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最新人教版本, 全书贯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精神, 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相反数说课材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数是初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通过相反数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有理数、数轴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