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之发散思维 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图形创意说课稿”。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说课稿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一节设计应用课,我所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规划教材,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广告设计》中理论基础篇。本教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特性、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通过分组增强学生合作、团结能力,提高思维设计技能。
1、从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方法,使学生们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比赛讨论法,借助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明白创意思维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能通过分析命题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创意活动。
情感与态度:通过讲授和练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从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特性、区别与联系
措施:用讲故事的方法举例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ppt课件展示创意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总结绘出示意图引导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点
教学难点: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创意练习中的应用
措施: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多加练习,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美术部二年级学生,他们以基本掌握了广告设计的能力,但是创意思维仍然有欠缺,他们爱想象但课堂上相对被动,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创意练习这一节,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更直观呈现教学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我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归纳并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学习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相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激发学生思维想象与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识、讲评作业,引入新课(3分钟)
以提问加分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回忆上节所学广告设计概论的相关知识;讲评学生作业,挑出两幅优秀的海报作品,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说明这幅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回归课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引入新的课题
2、讲授新课环节(20分钟)
以一段故事引入新课,这时学生兴趣较高,我将通过示意图和不同的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理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异同点及作用。这时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掌握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特性、区别与联系,我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一些创意图片,并且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中的重点。
3、课堂练习,小组比赛(20分钟)
让分好组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圆形”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创意联想各20个,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同时让每组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参与的同学均加分鼓励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活动,加速学生动脑练习,让学生作业得到展示和认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布置课下作业(2分钟)
条形码得创意联想20个,每一件上品上都有条形码,条形码是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因为它的常见,更容易激发学生去改变它做创意的欲望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5、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讨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多观察,养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善于比较的好习惯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创意的方法》,所选用的教材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十一五”规划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发散思维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发散思维训练学习目标: 1.了解思维定势和发散思维有关的基本知识;2.培养主动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3.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训练。 学习过程:一、阅......
发散思维教案篇一:发散思维 教案创新思维的灵魂——发散思维课题:发散思维(浙江大学出版社《创新教程》第二章第二节)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