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_七上数学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0-02-28 10:55: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心得体会】

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上数学教学进度安排”。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盐城市第二小学 袁文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

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而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培养数学兴趣的起步区,更是学生数感建立的萌芽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诸多因素,在教学中教者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进行了一些尝试。

课堂尝试一:在观察中逐步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又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数字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如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能将这些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则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

课堂尝试二:在操作中逐渐形成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

例如:教学“11—20的数”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出12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的方式也可能不同:有的是1根1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2根2根地数,直到数出12根;有的是把10根捆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是12根。然后通过交流,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再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置了摆一摆,想一想这样一个活动内容。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以达到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用2个、3个圆片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圆片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处所有的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摆圆片,能否直接说出5个圆片所能摆出的数。其实在猜想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以上所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

课堂尝试三:在比较中渐次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一年级的学生,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10比11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54在50与60之间,但更接近于50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第2题

教者在教学时,先充分利用原题,先组织学生填数、读数,直观感受直线上数的大小关系,再作适当拓展:“上面的数,比8大的有哪几个?比8小的又是哪几个呢?”通过比较和讨论,体会直线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7是接近10还是接近0呢?”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10以内数的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的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培养数感。教师也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来亲身感受这个社会,使学生学会多方面观察事物、社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如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想,随着学生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份报纸写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描述上海浦东开发引起的变化时,特别指出:纵横交错的“地铁”给人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时有一位学生在......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myhome0609”为你整理了“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者/于娴静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强化数感意识,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发展和强化数感,培养学生数学......

下载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