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之二(学习生活)”,本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取课文,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有的是家庭式的特殊教育,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由校内延伸至校外,涉及整个少年时期的学习与实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 则是古人言论,涉及学习方法、态度、品德修养等,如《十二章》。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青少年学习生活。还有一个习作和一个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深刻含义的方法。难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学法指导】
1、默读法。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与学重点、难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与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3、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 草园、三味书屋)
4、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
三、探究学习:
你俩认为作者最喜欢哪一个地方?为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的?
1、请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2、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四、板书设计
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第二课时
教与学目标:
1、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自主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二、师友合作学习
请思考:
1、作者为使人物形象生动,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三、教师导学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再塑生命的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作者成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
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及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学习重点: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2.扫清文字障碍
3.了解作者成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二、导入,烘托气氛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1、了解作者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一身的残疾人!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她,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被誉为“美国英雄”!美国著名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她——海伦•凯勒!
与她那伟大成就紧密相连的是这个名字——安妮•莎莉文
2、注音解词:
搓捻(cuō niǎn):用手指搓。迁徙(qiān xǐ):迁移。
企盼(qǐ pàn):殷切地希望。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泛指谋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花团锦簇(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冥思遐想(míngxiá):绞尽脑汁,漫无边际地想像。期期艾艾(qīqīàiài):形容口吃。
三、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结合文中语句作答:第四段,“她”原来的生命是痛苦的、黑暗的;现在她的生命是幸福的,光明的。
2、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第五段: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二)再读课文,赏析研读
通过层层推进的几个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渐渐理解文章主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可让学生给文中的三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学生可能拟出的标题有“认识文字”、“亲近自然”、“理解爱”或“认识具体事物”、“认识大自然”、“爱的认识”等等。2.关于“爱”的教育: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
假如你是海伦的老师,请你告诉她“爱是什么”?(教“我”理解“爱”——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爱——爱的含义——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3、安妮•莎莉文老师教导了海伦哪些内容?海伦又有怎样的收获?
试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作者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学会正确拼写单词,“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暴风雨中感受到大自然恶劣的一面,经受挫折,最终克服恐惧,——心灵的成长,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间。领悟了抽象的概念,逐步理解了爱的含义——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归纳拓展
对学生探讨的问题进行归纳,五、达标测评 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探究主题。
2.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性格分析。3.品读精彩文段。4.了解更多的残疾人事迹。
二、独立自学
1、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是指:(1)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2)是莎利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3)是莎利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讲究教育方法、善抓教育时机、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2.品读赏析
四、归纳拓展
1、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沙利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也可以先说说自己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到了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耐心,要讲究教育方法,要善抓教育时机等。
从海伦.凯勒身上,学生可以谈到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感恩等。
2.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你知道他们成功的秘诀吗? 展示几位身残志坚的名人照片。
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3、总结全文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达标测试
1、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2、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安妮.莎莉文:讲究教育方法 海伦 凯勒 :好学的心
善抓教育时机 坚毅的心
充满爱心耐心 充满爱心
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读写重要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重点)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难点)
【课前准备】⒈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预设问题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及字典工具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她少年时期,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教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今天,让我们跟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感受她读书的乐趣吧。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出示“窃读、贪婪、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踮起脚尖”
2、查字典,说出‚窃‛字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3、自由读课文。如何理解‚窃读‛一词?在课题旁做批注。
4、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回答。)
5、小结:原来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经历。
三、再读课题,大胆质疑
1、再读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2、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的大致意思进行板书。
(问题预设:‚我‛为什么要窃读?‚我‛是怎样窃读的?‚我‛窃读的感受是如何的?)
3、过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做上批注。
四、品词析句,积累内化
1、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教学。(1)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①指名回答,引导出示相关句子。②再读这些句子,在书上写下你的感想。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赏析关键词句。
(教学预设:‚挤、‚钻、‚贪婪;‚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④指导朗读。指名读,肯定性评价;分组读,激励性评价。(2)、我‛这样读书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①过渡: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简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
②指名回答,教师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③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朗读讲究抑扬顿挫。那么你在朗读时,会怎么处理呢?可以打上朗读记号并写出这样读的好处。(学生自主练读,边做记号。)
④指名读,分别说出感受。(教学预设:快乐——‚急匆匆‛、‚急切地‛、‚依依不舍‛;惧怕——提心吊胆,害怕店主发现把她赶走;滋味——喜忧参半。)
五、诵读语句,升华情感
1、过渡:我一放学就是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两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国文老师的一句话——学生回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3、引导: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没有了阳光。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
4、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5、总结全文。
六、作业设计
1、字词积累:抄写课后生字,组词并注音,每个四遍。
2、找出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句段,多读几遍,并简要赏析。
七、板书设计
窃读记
为何窃读? 贫穷、热爱 怎样窃读? 挤、钻、贪婪、饿狼 窃读感受? 快乐、惧怕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美景依然”,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三峡》《短文两篇》《唐诗五首》,一篇自读课文《与朱元思书》和一个写作、一个名著导......
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季如歌【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语:有人说,城里不如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