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_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5:37: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

学设计

原创: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过程与方法:

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教学方法

巧用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创设情境导学法、讲解法、联想法、归纳法、图表法、纲要信号法。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复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孔子”“老子”“百家争鸣”。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每个板块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谈论,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因此设计了大量图片、录像、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相关链接等启发点拨,结合七嘴八舌、思考探究、在线判断百家争鸣等活动,推陈出新。力求突出课堂一个“活”字,突出内容一个“深”字,突出问题一个“精”字,突出创意一个“新”字。给每一个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对话的机会,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个学生。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引起共鸣。

放录像:“百家争鸣”使学生了解有哪些思想家及所属学派。导语连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大思想家们的风采”。出示第9课课题。出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细心观察 回答问题。课文探究

第一板块

孔子思想 教育成就

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孔子。

第一步:学习思想成就。

⑴介绍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姓孔名丘因排行老二字仲尼。51岁前,主要以教书为业,后来做了鲁国的司寇,使鲁国强大起来。但因鲁定公听信齐国挑拨,孔子遭受冷落。55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走访了7个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⑵看短剧: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让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总结孔子的思想成就。然后出示题目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苛政猛于虎也”什么意思?考查学生。并提问: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行的通吗?所以68岁时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国,继续开馆教书,并编写了《春秋》等文化典籍。去世73岁。但他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我国XX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⑶教师补充: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至今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第三步知识拓展:⑴认识三孔图片⑵展示去年官方祭奠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对联“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评价“千古巨人,万事先师”

很多外国人也前来参加。⑶日本等各国孔庙展示。然后教师总结: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回答已有知识。

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渎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合作讨论 集体探究 发挥群体智慧。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第二板块 老子思想

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引出老子。

第一步材料展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快速看书后回答:

①引文反映了谁的学说?出自他的著作_____。②引文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总结:这是朴素辨证的思想。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故事。

第二步展示老子主张“以柔克刚”。说成语“滴水穿石”。提问:老子辨证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

教师总结:老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在他思想基础上兴起的道教与儒教、佛教一起成为影响的我国三大宗教。但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会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提炼知识,快速记忆的能力。

开动脑筋 回答问题

加深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第三板块 百家争鸣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还有哪些思想家呢?引出百家争鸣。第一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同桌交流完成图表:时代/代表/学派/主张。(附后)。巡回指导学生养成快读书的好习惯,找出关键词语,用最简练语言概括诸子百家思想。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不看书。及时补充墨子还主张节约。韩非还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后世总会超过前代;他的法治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严刑酷罚实行统治被后来的秦始皇得以应用与发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步完成找对子。墨子

改革法治 孟子

知己知彼 庄子

无为而治 韩非

兼爱非攻 孙子

仁政

第三步判断题。两种观点那个正确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完全是对立的,吵的可热闹啦!⑵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引导学生质疑。

最后重点补充孟子和庄子寓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提出“仁政”后人合称“孔孟”。在今天的山东邹平县有孟子庙,被称为“亚圣庙”。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不为金钱权势所迷惑,贫贱不能动摇,困难面前不能屈,这是做人的品格。

⑶庄子。他反对一切文明与进步,比老子更消极。但他的《庄子》一书却又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多寓言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贻笑大方、朝三暮

四、游刃有余、望洋兴叹等。

学生自读总结,同桌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我探究的结果,提高记忆与分辨能力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堂小结

纲要信号图表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附后)

师生共同完成 活学活用

百家争鸣: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也可以辩论。

结束语: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锻炼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活动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2、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会收集历史资料培养写作能力

附:孔子讲学与弟子的对话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小结: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达濠侨中初中部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资料《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主备人:艾平华 时间:2013年10月31日学生姓名: 班级: 座号:一、【学习目标】......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案

沧源民族中学七年级历史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第8周2012.10.10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班级: 姓名:一、学习目标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

第9课_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七年级历史编写人: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学习目标:1、掌握孔子思想与教......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基础练习1.下列著作中,记录孔子学说的是()A.《诗经》B.《论语》C.《春秋》D.《尚书》2.下列观点属于韩非子的是() A.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B.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主张中央集权D.统治者要体察......

下载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