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doc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阅读”四年级上册第七组
“成长手册”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成长故事”这一专题,安排了21篇文章,其中人教版教材课文4篇,《新语文 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9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
《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 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朗读经典诵读的9篇诗文时,要边朗读边回味,读出诗人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设计理念:
教师在整体把握这单元教材的前提下,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 题”为线,系统地、科学地串起21篇文章。
1.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原则,创新读法求高效 减词加词对比读、提示关键承接读、突出重点反复读„„。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情感体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对童年的共鸣;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感受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2.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要学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仔细体会;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传神之 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在批注式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3.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不过多讲解,重在读书,重在积累、积淀,真正把读书的权利交给 学生,学生从中实现了“大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的舞台、畅谈交流的乐园。
4.立足教材,围绕主题,实现三本教材的有效整合: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主,《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经典式诵读》为辅。从主题人手,明其“意”,得其“要”,融其“情”,得其“魂”,用其“华”,阅读是大量的,主题经典诵读是丰富的,习作又是具体的。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 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新语文主题阅读》: 《一串葡萄》《家里来了个外国男孩》《在美国的日子》《独享“体罚”之秘密》《儿子的创意》 《成长》《茅以升》《试胆量》。3.《主题式•经典诵读》:《送报》《呼唤》《童年》《短诗》《生活的色彩是爱》《在山的那边》《请求》《天生我材必有用》《风雨兼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从中学做人、学对待他人。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 9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获得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 烦恼以及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2.正确使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分享阅读感悟和体会,积淀语言。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的 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一串葡萄》 《主题式•经典诵读》:《送报》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主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步骤:
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删掉:(演示)颠倒:(举例)典雅:优美不粗俗。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蕴含:包含。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⒉学生自学。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第二课时
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2.从叶先生对>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家里来了个外国男孩》《在美国的日子》 《主题式•经典诵读》:《呼唤》《童年》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教学流程:
一、自读:(第三轮)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3)连线:(大黑板)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第二节:(读──改──读)(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3.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课题:《乌塔》 一主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独享“体罚”之秘密》《儿子的创意》《成长》 《主题式•经典诵读》:《短诗》《生活的色彩是爱》《在山的那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课题:《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一主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茅以升》《试胆量》。
《主题式•经典诵读》:《请求》《天生我材必有用》《风雨兼程》 教学重难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本单元总第7课时 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15.文具的家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0个生字,认真学会6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
第七单元导航卡年班姓名:一、正确认读下列词语。21.塑像饼干乐谱抑扬顿挫歇落吉祥炸了营期盼急速22.储备 干脆 失踪千方百计 哭笑不得23.日寇 埋葬 阵亡 喘息 香蕉 竹筒皮革......
《七步诗》教学设计(备课人:王丽萍)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材分析: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