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_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21:34: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建立科学的关于地球形状、体积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第二部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的猜想和计算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之大,学会通过科学计算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方法,为继续学习宇宙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了相当的了解。有的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有的已经知道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对人类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恐怕少有人知。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遵循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观看—讨论—预测—验证)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具准备】

1、教具: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2、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中国地图。

3、学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今天问你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你们中间很多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圆的,这谁不知道呀?对不对?因此,我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要问的是,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你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人们总是满足于了解事情的结果,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疑问,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采用引疑激趣的导入方式,既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包含着良好的科学态度的教学。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

2.讲解: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3.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4.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5.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6.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7.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8.教师补充东汉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猜测。

9.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10.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又能使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理解科学奠定了基础。

1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12.学生讨论交流。

13.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14.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15.学生讨论交流。

16.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17.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8.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评析】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科学知识才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麦哲伦航海探险.“海边归帆”的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借助粉笔头、地球仪等简单的教具来演示“海边归帆”的故事,就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傍的对象,好像跳高有了撑杆一样。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球体?

2、你知道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的数据吗?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地球的形状。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犹如一粒沙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来说,地球的巨大让人无法想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

下载《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